文章封图

西安 | 泥叫叫里的老故事

遥远的记忆,辽阔的关中平原,宁静的小村庄。

忽然几声清脆的哨音,一下子就把宁静的村子搅得热闹起来了。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从家里跑出来,围着吹哨子的手艺人,看他打开篮子里的一个木头匣子,里面装着各种颜色的小泥娃娃。

这些泥娃娃的身上都有一个小小的眼儿,对着嘴一吹,能吹出清脆好听的哨音来。所以在关中,这些泥娃娃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名字——泥叫叫。

泥叫叫一响,小孩子们就坐不住了,缠着家里的大人们非得要一个。

那个时候的泥叫叫不用买,拿着用过的牙膏皮,或者是妈妈姐姐们剪下来的头发去跟手艺人换一个,用不了一会儿,满村子就都是此起彼落的哨音了。

在关中,这大概是许多成年人共同的记忆,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曾经滑过这一段清脆的哨音,而那一个个色彩鲜艳憨态可掬的泥叫叫,对于他们而言则是一份永远无法割舍的怀念。

鱼化寨的“泥叫叫”

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是位大才女,知道她的人也许并不算多,但是她有一首词却几乎家喻户晓: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槨。”

这首词为中国普普通通的泥塑手艺平添了一分爱情的浪漫,同时也说明了这种手艺远在宋元时期的繁盛与受人们欢迎的程度。

当然我们国家的陶(泥)塑工艺的历史远比宋元时期要遥远得多,从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迈出了陶器制作的第一步。所以有人说,西安半坡出土的单孔陶埙就是这呢叫叫的鼻祖也并非没有道理,一样的陶泥制品,一样的单音孔乐器,那可是 7000 多年的历史了。

至于这种陶泥制作的单音乐器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演变成为泥叫叫的,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资料可查,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在西安有个叫作鱼化寨的地方,相传就是关中泥叫叫的发源地。

那已经是清朝末年了,有一天,鱼化寨来了一个叫化子,住在村子东边的一座破庙里。饿了的时候,他就到河边儿取些土来,捏成个小人儿,还带着哨子能吹出好听的声音来。

这声音吸引着小孩子们整天围着他转,他就拿着这能吹出声音的泥娃娃跟小孩子们换吃的。久而久之这倒成了他的一个营生,从此以后也不要饭了。

这个叫化子为鱼化寨人打开了一个经商的思路,人们都纷纷跟着叫化子学起了这种能吹出哨音来的泥娃娃。他们给这种泥娃娃取了个名字,叫「娃娃哨」,也叫「泥叫叫」。

鱼化寨人挑着挑子,挎着竹篮把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泥叫叫推向西安周边,一时间蔚然成风。据上了年纪的人回忆,上世纪西安的城隍庙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泥叫叫,多半都是鱼化寨人的手艺。

鱼化寨的泥叫叫一直红火到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却在一场「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运动中不得不淡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这里再难听到泥叫叫那清脆的哨音,传承百年的一门老手艺,在鱼化寨人的心里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狄寨的徐氏“泥叫叫”

无独有偶,虽然泥叫叫在鱼化寨的生命力正在一天天地走向衰弱,但在西安另有一个狄寨,却将这门老手艺不仅传承了下来,而且开始发扬光大。

说起这狄寨,那可真是镶嵌在西安东原上的一颗明珠。她位于古老而神奇的白鹿原上,传说宋代狄青将军抗击外族侵略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安营扎寨,才有了狄寨这个名字。当年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陵地就选在这里,可知这里自古便是风水宝地。而泥叫叫之所以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便不得不提到一个叫作徐文岳的老人了。

如今的徐老已经是年近九旬,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了,然而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他,用现在的话说,那可是个真正的文艺男青年呢。

年轻的徐文岳多才多艺,学什么会什么,当然,他最擅长也最喜爱的是绘画。当时关中皮影戏正流行,小小年纪的他就跟同学在家里学做小影人,换了钱贴补家用。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人从西安城里的城隍庙带回来了一个泥叫叫,这一见,注定了一生的缘分。从此,徐文岳就一直活在这泥娃娃的世界里,一恍就是半个多世纪。

那还是刚刚解放的时候,鱼化寨的泥叫叫卖得正是红火的时候,但他们的制作工艺是绝不外传的,对于外面人也都有提防,生怕这门绝活被学了去。

可是徐文岳一见这泥叫叫以后就是喜欢,自己在家琢磨了很久,就是不得其制作的要领,为了学到这门手艺,他想了个办法,装扮成生意人跑到城隍庙去找鱼化寨的人,说是要订制一批泥叫叫。

那个时候的泥叫叫生意可好了,鱼化寨人没有库存,只好现场给徐文岳制作。有心的徐文岳一直留意观察着,一批泥叫叫做好了,他的心里大概也就有数了。

买回去的一筐泥叫叫成了徐文岳的活教材,但外形还好模仿,最难的却是空腔里的哨子,到底如何才能让一只泥娃娃发出清脆的哨音,这可难坏了徐文岳。不知道报废了多少泥娃娃,经过了多少次的尝试,终于做成了狄寨原上的第一只泥叫叫。

学会了泥叫叫的制作工艺,徐文岳又对这些泥娃娃们做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开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将白鹿原上流传的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做成泥娃娃,成为狄寨泥叫叫特有的泥叫叫艺术形象,几十年来,这些生动可爱的泥娃娃活跃在白鹿原小孩子们的手中,轻脆的哨音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平添了许多欢乐的音符。

除此以外,徐文岳的泥娃娃在白鹿原上还开拓出一个更具风俗色彩的用途,那便是他在白鹿原上开创的泥人祭祀盒子。

在《白鹿原》这部小说没有问世以前,白鹿原还是一片鲜为人知的土地,相对于外面的世界,这里封闭,保守,没有现代气息丝毫的影子。也正是因此,直到上个世纪末期,这里依然保留着一些古老而传统的民风民俗,尤其是隆重祭祀仪式。

在古老的祭祀仪式中,有一项为死者献祭的风俗。献祭的供品是很有讲究的,早年的原上人,有钱的都到西安城里的南大街一带找捏面人的手艺人,用面捏成各种祭祀的小人敬献给死者,称为祭祀盒子,成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的陪伴。

而徐文岳的泥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取代了这些面人,成为白鹿原上一种新的祭祀盒子,并且一直沿用了几十年。

祭祀盒子里的泥人多是八仙或福禄寿三星,敬献盒子的人走到村口,要鸣炮表示盒子到了,会有执事(司仪)引领着孝子贤孙组成的仪仗队伍吹着唢呐放着鞭炮去迎接,队伍中间是一顶由白色孝布扎成的轿子,四个人抬着,上面供着香火。

村口设有香案,孝子贤孙对献礼的人行三拜九叩之礼以后,把礼盒恭恭敬敬地迎上轿,再吹着唢呐放着鞭炮在村子里游走一圈,最后接回家里去,安放在逝者的灵堂前,最后随同棺材一同入葬。

正是由于这种古老的祭祀仪式,才使得徐文岳的泥叫叫这种传统技术在白鹿这片相对闭塞的土地上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脚步,尤其是随着《白鹿原》的诞生,为这片土地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太多新鲜时尚的元素悄然地进入了这片土地,电子玩具开始取代了泥叫叫的哨音,而新的丧葬观念也开始让徐文岳老人的礼盒失去了陪伴逝者的价值。

这个时候的徐文岳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眼见着他这些泥娃娃的身影与清脆的哨音就要在白鹿原上消失了,他决定广招学徒,一心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他的第一个徒弟就是他的儿媳妇刘新霞,两个人在多元化的现代城镇间,艰难地维持着泥叫叫那微弱的声音。2007 年,徐氏「泥叫叫」申遗成功之后,他们又在白鹿原上创建了一所「泥叫叫」制作技艺研习所,让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民间技艺面向所有的现代人开放。

不仅如此,他们还让泥叫叫走进孩子们的手工课堂,刘新霞亲自授课,她要让这泥叫叫的哨音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民族的声音永远不消失。

泥叫叫的制作工艺

无论是鱼化寨的泥叫叫,还是狄寨的泥叫叫,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基本是一致的,只是狄寨在徐文岳的开创之下,造型更为新颖多样一些。

从大的制作工艺流程上,基本分为选料、制泥、制模、翻坯、制哨孔、烧制和上彩等几个制作流程。

在这些流程里面,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比如选土,韧性一定要好,不能选太散或者是有太多砂粒的。尤其因为呢叫叫是一种儿童玩具,所以更要注意土质是否安全干净无污染,这是手艺人的良心。

狄寨泥叫叫选土用的都是白鹿原上打井挖壕挖出来的土。白鹿原是旱原,缺水,一般的井深都在一百米以上了。这个深度挖出来的土,细腻,柔软,而且无污染。

再比方说翻坯这个环节,也就是做泥娃娃的胚胎。在这个环节里,特别要注意泥娃娃背部的形状和与泥胎的厚度。因为要做哨孔,所以哪里高些,哪里低些,哪里薄些,哪里厚些都很有讲究,稍有分分毫毫的差池,哨音就不清脆或者干脆就是个哑哨。

当然要说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做哨孔了。一个泥叫叫做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它的哨音亮不亮,这也是考量艺人手艺的根本所在,他们可就是靠这吃饭的,其他环节都可以学,唯有这个做哨孔,那都是艺人看家的本事,轻易是不外传的。

如果要学会的话,怕是真要亲自请教徐文岳老人的「泥叫叫」制作技艺研习所了,刘新霞女士会手把手教你做,一定能学到徐氏泥叫叫的真传。

除此以外,上彩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说一个泥娃娃如同人一样要内外兼修的话,响亮的哨音是它的内修,而这色彩鲜亮的形象,就是它的外修了。

因为些泥娃娃的大小通常都不过十厘米,五官服装都非常精致小巧,所以上色就是个细致活儿。用徐老的话说,上色的时候真是大气都不敢出一口。再加上泥模具吸水力强,颜色上的重了会干裂,上得轻了又显得过于苍白,对于用笔的功力也特别有讲究。

所以说,别看一只拿在手里小小的泥叫叫没有多大的份量,然而其中包含着手艺人的技巧与心血,却不是寥寥数笔可以记述的。

泥叫叫的人物形象

早期的鱼化寨泥叫叫以动物形状的居多,小鸟、小猫、小狗,配上动听的哨音,很是惹小孩子的喜爱。后来逐渐地发展成为以戏曲人物形象为主,也便受到了更多成年人的青睐。

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一类是民间传说中的神仙,比如《八仙过海》《封神演义》里那些老百姓们熟悉的神仙;还有一类是戏曲里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典坡》里的王宝钏和薛平贵,或者《白蛇传》里的许仙白娘子,都是关中人最熟悉不过的。

时代在进步,泥叫叫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徐氏泥叫叫的传承人刘新霞女士就将现代卡通人物与泥叫叫这种传统的民间技艺结合起来,制作出喜羊羊和灰太郎这些新的动化形象,让更多的现代人爱上泥叫叫。

同时,她也打开了这项独门手艺的大门,欢迎更多的人到徐氏「泥叫叫」制作技艺研习所学习,让人人都爱泥叫叫,会吹泥叫叫,让白鹿原泥叫叫的哨音吹遍神州大地。

徐氏泥叫叫
地址: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狄寨街道狄寨一组
到达方式:乘8路、15路、105路、242路、409路、508路、800路、907路、910路、927路到纺南路西口或水泥厂站下车,转乘240路,到狄寨站下车

徐氏泥叫叫观摩店
地址: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白鹿仓内非遗街

图/文:王一凡

#文化#西安

穷游官方认证账号

穷游锦囊

Journey Never Ends!

公众号:穷游锦囊
微博:穷游锦囊
ins:qyer
知乎:穷游锦囊
关注
取消关注

917赞

文章更新于2018-06-23发布于2018-06-01

收藏
分享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

锦绣山河走遍

发掘中国大陆有趣的目的地

订阅
取消订阅

全部评论

有什么想说的嘛?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文章

唐代的京城真的有虾蟆陵吗?

白居易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中,有琵琶女讲述自己身世的诗句,说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唐朝的京城在长安,那么...

西安|你已经开工了,可关中人的年,才刚热闹起来

传统上说,中国人的年,从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备年货、做新衣、炸果子,忙忙碌碌一直到了年三十儿,贴春联、挂灯笼,又是包饺...

西安|正月看花灯,三兆老手艺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首辛弃疾的《元夕》,被吟唱了近千年。虽然至今我们也不知道,灯火阑珊处的伊...

让万千网友想云添筷子吃火锅的纪录片回来了!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 “那就再来一季!”

那位在银座街头为世界祈愿十年的僧人,走了

在东京银座,有一个头戴斗笠的僧人在许多游人的照片里出现过。自2010年8月开始,无论天气如何,他都会在车水马龙的银座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