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Walk2 | 鲁迅、茅盾、芥川龙之介……探秘星光灿烂的虹口区
City Walk第二期上线~这次介绍一条比较小众但非常静谧优美的路线:
山阴路——溧阳路——闵行路
不过溧阳路到闵行路有点距离,没法walk,建议坐个公交车。这条路线就位于虹口区。说起虹口区一些较为有名的地点,鲁迅公园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应是首当其冲,多伦路旁边的甜爱路也有些小网红的意思。但有心人才会发现车水马龙的四川北路旁几条不通公交的僻静街道。大概因为小时候在附近生活过,所以莫名有种安全感,到了四川路这里,我就特别喜欢一头扎进那些不知出口的陌生弄堂,在里面寻找和观察从未见过的建筑样式,几个转弯后,又是一片新天地。此种对未知的探索和发现,是上海弄堂游的最大乐趣。
山阴路
上海开埠之前,山阴路只是宝山县的一条乡间农田。旧公共租界成立后,英国人开始“越界筑路”,将四川路延伸至今鲁迅公园处,山阴路就是当时沿四川路开辟出来的马路之一,名为施高塔路(Scott Road)。1943年由汪伪政府接收租界,施高塔路被改名为山阴路。在二十世纪初,大批日本侨民在上海定居,较为密集的日本 人居住区就位于北四川路、吴淞路一带,日本人在虹口除建造住宅区外,还设立神社、寺庙,建立海军陆战队指挥部等。你可以留意一下四川路海宁路或武进路这一带的建筑,如果看到有菊花图案的雕刻就是当年日本人留下来的。这里还有一个误区,有一部分人以为虹口区是以前的“日租界”,上海从来没有过日租界,谢谢。
山阴路自开辟以来就被定位为住宅区,过去这里的居民以中产阶级为主,比如医生、律师、教授等。原法租界洋房太高级,棚户区“滚地龙”又是另一种极端,想要看上海普通市民的里弄住宅,山阴路便是代表之一。这里闹中取静,邻近热闹的四川北路却不受打扰,遮天蔽日的梧桐树在宽不过10米的山阴路夹道铺开,马路两边则分布着一条条弄堂,这些弄堂内建筑风格之多样堪称上海历史建筑的博物馆。
山阴路的底蕴更是由一批文化名人所铸就的。在短短不过600多米的山阴路,这些名字曾响彻一个时代:大陆新邨的鲁迅与茅盾,东照里的瞿秋白,花园里的国旗设计者曾联松(老先生依然在世也依然住在那块),恒盛里的方光焘、胡愈之、章克标以及“七君子”领头人沈钧儒等等,不胜枚举。
也许山阴路不及法租界那样的小资情调,也没有“网红店”驻扎,但撇去了这些热闹的捧场, 山阴路才真正被岁月浸润出老上海的味道。
鲁迅故居所在的大陆新邨是当时大陆银行职员的宿舍。当时有一个银行职员正好辞职,鲁迅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赶紧去顶了下来,支付了几十两黄金,但也只买了个使用权,每月还是要交租金的,鲁迅住进去是顶了大陆银行职员的名额。大陆新邨是新式里弄的代表,完工于1932年,房屋均为砖木结构三层红砖房。
1933年鲁迅搬入大陆新邨时,茅盾前来给他house-warming,鲁迅乘此机会默默给茅盾安利这里的住所。当时的房租是每月60元,是一笔昂贵的费用,也只有鲁迅这样的顶级作家才租得起。幸好茅盾刚出版了《子夜》,口袋里有闲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想和鲁迅做邻居,最终也搬到了大陆新邨,在132弄6号安顿下来。这之后他也确实常常与鲁迅有往来,但更多的是他去鲁迅家,鲁迅却很少去他家(但鲁迅倒是经常去看瞿秋白)。
对面的恒丰里分为69弄和85弄,85弄是西班牙式双坡屋顶的花园里弄,69弄则为石库门建筑。在上海,统称为石库门的建筑其实也有等级之分, 比如恒丰里和四达里就属于石库门类别里的佼佼者。不仅外立面美观,山墙山花讲究,内部设施也比较完备,有当时颇为先进的抽水马桶。
好喜欢这个尖顶小阁楼,真的是我的dream house了。
另一边的69弄石库门,在1927年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指挥部联络点。
山阴路是我偶然间发现的,当时并没有做过任何功课,难免有所疏漏,期待你们去发现更多老建筑吧。
溧阳路
沿山阴路往前走不远便是更为低调的溧阳路,西接四川北路,东邻四平路,都是较为繁华的主要干道,唯独在两条路之间的溧阳小区,悄然伫立了近百年,夏日里静谧得只余树梢的蝉鸣。
▲ 溧阳小区俯视图(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溧阳路上有48幢花园洋房,始建于1913年,初建时为租界高级职员的住宅,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红砖建筑的特征,是目前上海体量最大、保护最好的花园住宅群体。这种住宅庭院绿地较大,大多有两个门牌号,从中轴线划开,两户人家分享一栋花园别墅,被人们称为“双拼联体别墅”。
溧阳路上的文化名人故居包括郭沫若旧居(1269号)、金仲华旧居(1156弄10号)、鲁迅藏书室(1359号)、曹聚仁旧居(1335弄5号),其中郭沫若故居曾是上海民主人士联络聚会的场所。
不过这些地方现在都是居民住宅,只能看看外部。
闵行路
闵行路不在闵行,而是靠近外滩的虹口南面,住在这里的居民一抬头就能看到对面的陆家嘴“厨房三件套”,最近的热剧《三十而已》里王漫妮租住的河滨大楼离这儿也很近。闵行路在开埠之后划归为美租界,后并入公共租界。不同于租界内许多街道在一开始所启用的“洋名”,闵行路一直就叫闵行路(只在四十年代收回租界时短暂改为“真茹街”)。原先的闵行路要比现在长一倍,一直要延伸到黄浦江边的扬子江路,后来这一段区域全数拆迁,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家五星级酒店。
至于我发现闵行路的缘由是因为一个在网上小火了一把的“魔幻机位”,从那个角度可以拍到正好夹在酒店两栋楼之间的陆家嘴三件套,这个机位就在闵行路口的角田公寓天台。不过现在你们知道也没用了,过来拍照的人太多,屡次破坏天台的安全门,又在天台制造噪音和生活垃圾,居民忍无可忍将楼道锁起来了,我也只是在下一层的窗户随便拍了一张,角度并不太好,有晾衣架遮挡,所以我也不高兴拿脚架了……就这样了吧。
现在已经改名为“闵行大楼”的角田公寓建于1933年,被列为第四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角田这个名字充满浓浓的东洋味,因为过去这一带也是日本侨民的聚居区。
比如角田公寓对面的一栋民宅,虽然外表呈西式建筑风格,但内部曾经有一家日本人开的高级旅舍“万岁馆”,《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20年代来上海时就下榻于此。在他的《中国游记·上海游记》中,芥川龙之介说最开始是大阪每日新闻社上海支局为他预订了“东和洋行”旅馆,但准备入住时发现只有一个靠门的房间,才搬到了万岁馆。
历史啊,就是这么有意思~
▼ 战前日本还出过万岁馆的明信片(也可能是广告),与现在的外观没有太大区别。
其实逛完闵行路,倒是可以和上一条city walk接起来了,这不旁边就是苏州河和外滩了吗?感兴趣的同学请点击【City Walk 1:从南京路到外滩的宝藏玩法】阅读~
135赞
发布于2020-08-08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