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封图

City Walk 6 | 外滩建筑图鉴

穷游资深精华作者

茱妮  ·  2021-04-02

 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1843年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指定包括上海在内的五个口岸为对英国“开放”的通商口岸,随后加入瓜分“蛋糕”的还有美国、法国等列强。但为什么是上海?恰恰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出海口的优越地理位置与巨大商贸发展潜力让英国殖民者一眼相中,而在那个当下,上海也在苦痛中迎来了世界贸易新秩序和城市发展新理念。

一早就抢走了优秀地段的英国人,短短数十年已将黄浦江岸发展得有模有样。几年之间,外国洋行纷纷迁入这里,走私鸦片、开展航运和进出口贸易,地价暴涨,俨然一条纸醉金迷的金融街。19世纪末时,外滩不再是黄浦江边的滩地纤道,一条宽阔平坦并铺设了草坪的堤岸大道逐渐形成,马路一侧的多廊柱建筑群勾勒出黄浦江的曲线。

现在的外滩建筑大多已经历过多次更新。第一代外滩建筑是以2-3层的中西合璧小楼为主,多为设计师凭空想象绘出草图。由于地价升值,后期的建筑越建越高,19世纪末,职业建筑师开始参与外滩建筑的翻新,折衷式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逐渐成为主流。1910年代至抗战爆发之前,是上海的“黄金时代”,也是今日外滩形成的时期。第一代外滩建筑留存至今的只有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和位于福州路17号的旗昌洋行北楼。

一直说外滩1-33号,照理说应有33栋建筑,但我实际拍摄下来只有24栋,因为那消失的9块门牌号正是缘于外滩建筑历次变迁中的地产兼并。

总之,没有外滩的city walk就称不上是完整的上海city walk,上海的近代历史发展正是从这片滩地开始的。

外滩1号

建成于1915年,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建成时共7层,1939年加建至8层。之后大楼产权转让给英荷壳牌石油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遂称为“亚细亚大楼”。建筑整体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局部装饰带有巴洛克的特征。

外滩2号

第一代建筑建成于1865年,是外滩第一幢有古典柱式的建筑,外墙用红砖砌成,沿外滩的立面为三层敞廊。该大楼是当时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内有餐厅、桌球房、棋牌室、酒吧、阅览室及12套客房。第二代上海总会于1911年正式启用,由致和洋行设计,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样式,是上海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里曾开设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现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外滩3号

始建于1860年的外滩3号,原为4号,三层砖木结构,1916年由著名的公和洋行接手改建为6层大楼。因多家保险公司联合租赁故称“联保大楼”,抗战爆发后由英资有利银行购得产权,更名为“有利大楼”。

这是公和洋行在上海滩的开山之作,整体为自由复兴式风格,是上海第一幢使用钢框结构的建筑,《远东时报》称赞其为“最值得关注的建筑设计进步之一”。大楼底部为贯通二楼的连续券窗,花岗石贴面,转角有一座巴洛克式塔亭。现在的外滩3号是高档消费场所。

外滩5号

1921年由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商人合资建造,德和洋行设计,下三层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上三层为古典风格。抗战结束后,改为招商局大楼,后多次易主,现在底层由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外滩6号

外滩6号是美商旗昌洋行在1881年建成的新楼,而早在1846年旗昌洋行就已在外滩建造了两栋相邻建筑,其中位于福州路口的北楼保留至今。位于外滩6号的新楼由玛礼逊洋行设计,为英国维多利亚式哥特复兴风格,立面非常漂亮灵动,每一层窗洞都不一样,分别采用尖券、平券、弧形券和半圆券的样式,却又很和谐。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此开业,原有的青砖清水墙面在1921年翻建时改为砂浆抹灰墙面。2005年对内部全面改造,砖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空间已和原来完全不同,只有外立面保持原貌,经修复后,现在是外滩又一处高档购物餐饮场所。

外滩7号

上面提到的旗昌洋行最早两栋楼中的南楼就位于外滩7号,现为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泰国驻沪总领事馆的办公楼,它的原貌大致可参照福州路上的北楼。188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租下该楼,至1891年旗昌洋行宣布停业,土地所有权由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购入。1906年大北电报公司租赁土地所有权,斥资翻建外滩7号,交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

翻建后的外滩7号呈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横竖皆为三段式立面,窗的两侧设有大小不同的巴洛克立柱,楼顶部两端黑色穹窿对称而立,整体典雅庄重。在盘古银行入驻这栋楼后,只在门楣上加设了一座红色雕塑,这是泰国国徽形象,来自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坐骑迦楼罗,泰国王室通常将此作为极高的荣誉奖赏给杰出的公司。

外滩9号

外滩9号原址是旗昌洋行北楼花园,1877年轮船招商总局以220万白银购入旗昌洋行大楼,于1901年重建,委托玛礼逊洋行设计,三层砖木结构,英国文艺复兴风格。二层为塔司干柱式敞廊,三层为科林斯柱式敞廊。2001年根据历史照片进行风格性修复,恢复了屋顶和红砖清水墙面。

外滩10-12号

外滩占地面积最大、最壮观的一幢大楼,由汇丰银行出资兴建。汇丰也是旧中国银行中实力和影响力最大的一家,上海分行在其全世界分支机构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清政府向英、德、法、俄借的外债以及辛丑赔款,每年由各地汇入汇丰等五家银行收存转拨。1853年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关权除日本侵华时期外,为英、美、法三国把持,“总税务司”一职向来由英国人担任,说明中国当时的国家财政部分为他国掌握。中国政府要想动支抵债后的关税、盐税的余额需要经外国银行团的同意。这样,积存在汇丰的税金余额成为该行可调动的一笔巨大的资金。1932年汇丰的存款余额高达9.3亿港元,接近中国各行存款总数的半数。

雄厚的资金是汇丰银行大楼建成的基础。1923年落成的大楼是由公和洋行设计,为当时远东最大、世界第二大银行建筑,仅次于苏格兰银行。英国人自夸是“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希腊复兴新古典主义风格,钢框架结构,顶部是三层希腊式穹顶,中段三层科林斯柱式,底部为粗犷的三道石砌拱门,整体气势恢弘。现在这幢楼由浦发银行获得使用权,如果你是浦发的客户,就能借办理业务之便,进入内部得见精湛的意大利工艺:八角形门厅、八根大理石柱、壁面和穹顶的八幅马赛克镶嵌壁画,处处可见欧洲式的奢华。

外滩13号

被称为海关大楼的13号是外滩标志性建筑,经历过三个时期的重建。第一代海关大楼建于1857年,是中国传统衙署式建筑,建有中式牌楼辕门,上书“上海北关”四个大字;第二代大楼建于1893年,受英国哥特复兴建筑的影响,采用都铎式风格,用红砖砌筑,主楼中央有一座钟楼;第三代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海关大楼落成于1927年,为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由公和洋行设计,采用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带有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沿外滩一面有四根古希腊多立克式圆柱,三层高的钟楼简洁大方。

外滩14号

外滩14号直到1949年才建成,是新中国成立前外滩最后一幢建筑。早期这里是德华银行建造的一栋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一战爆发后,中国对德宣战,没收了德国在华资产,德华银行交由交通银行接管。1937年准备重建时,抗战爆发,这一等就是十年,1947年才开始施工,1949年上海即将解放前竣工。

该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采用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墙面用白色水泥粉刷,底部以黑色大理石装饰,整体线条简洁明快,在外滩一众古典建筑中特别显眼。1951年,上海市总工会入驻至今。

外滩15号

由沙俄政府联合数家法国金融资本建立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起先是开设在位于外滩29号的法兰西银行内,后来又诱使清政府投入350万两白银入股(连个董事席位都没有),不过由于数额巨大,银行改名为华俄道胜。

1902年由德国倍高洋行设计的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1902年10月24日的上海《德文新报》写道:“德国建筑师倍高以设计这座银行大厦向亚洲的建筑界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上海第一幢从设计水平、材料到施工均能与欧洲建筑物媲美的楼房。银行的立面沿袭当时讲究排场的银行业崇拜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建筑风格。立面布局合理、对称工整。”1928年中央银行总行接手外滩15号,现在这座大楼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办公楼。

外滩16号

外滩16号是外滩三座日资老建筑之一,台湾银行斥资建造,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1926年建成。台湾银行虽冠名“台湾”二字,却是宝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设的日商银行,抗战胜利后作为敌产被国民政府没收,并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外滩16号原是一座东印度式建筑,因安全性达不到银行要求,遂拆除重建,在原址上建起的新楼以四根巨大的爱奥尼克式立柱和柱头的涡卷带出古希腊神庙的味道,整体呈现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现为招商银行外滩支行。

外滩17号

17号是由中国最大的报业和出版集团字林洋行出资兴建,而字林洋行旗下的《字林西报》则是在华时间最久、最具影响力的英文日报。报社最初设立在今南京东路江西中路一带,因业务扩展需要,遂在外滩17号建造了高达11层的字林大楼,为当时外滩最高建筑,建成于1924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德和洋行董事长与字林洋行董事会主席系同一人)。

建筑呈新古典主义风格,入口处设两根多立克式立柱,上部也有多立克式双柱敞廊,顶部两端各一座巴洛克式塔楼,屋檐下是8座大力神雕塑呈托举状,据说在文革时期是有人用水泥封住这8座雕塑才得以保存下来,而底部曾有两座女神像则被砸毁。

1928年友邦总部入驻字林大楼,外滩17号从此被称为“友邦大楼”,其后因战事友邦几度撤出又重回中国,1996年,友邦在时隔半个世纪后重返外滩17号。

外滩18号

18号又被称为“麦加利银行大楼”,麦加利银行就是渣打银行,因第一任经理叫麦加利,故名。麦加利银行是英国人为了在中国、印度和澳洲经商而建,早在1858年就在上海设立分行,1892年麦加利从破产的丽如银行购得外滩18号地产,原为一幢3层砖木结构,因受旁边汇中饭店火灾波及,准备重建,但直到一战结束后,才于1923年竣工落成,设计方为公和洋行。

新建的大楼共5层,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立面依然是古典的三段式,中段两根贯通三层的爱奥尼克式立柱,两侧窗楣为希腊式檐饰。新中国成立后,外滩18号几经易主,现在主要是餐饮消费场所。

外滩19号

外滩19号最早是1854年建成的上海最豪华饭店“中央旅社”,1903年汇中洋行买下产权后更名为汇中饭店,1907年委托玛礼逊洋行设计,重建后的饭店大楼为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白色清水砖立面,镶红砖腰线,内部装修考究豪华,这也是中国最早安装电梯的建筑。

1909年世界第一次禁毒大会在这里召开,抗战期间曾被日军占领,之后多次易主,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2010年全球最大钟表集团斯沃琪集团出资将建筑整体修缮,“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挂牌成立。

外滩20号

现为和平饭店的外滩20号曾又名华懋饭店,1929年由著名在沪犹太商人维克多·沙逊投资兴建,这是他在上海建造的第一幢高层建筑,曾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公和洋行设计,为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顶部高19米的墨绿色金字塔形屋顶是外滩最显著的标志。这块地皮原是美商琼记银行在1844年以每亩42两银子向农民永租,1875年沙逊以每亩6500两购得,而在大厦建成第四年,地价就已飙升至每亩36万两。

和平饭店如今是外滩少数向公众开放参观的建筑之一,内部装修十分奢美典雅,极具复古情调。入内需预约。

*外滩22号没有按门牌号排列在中山东一路,而是另立在南边。

外滩23号

23号在以欧洲建筑风格著称的外滩别具一格,这是外滩唯一一幢带有传统中式建筑装饰的中西合璧高层大楼,也是唯一一幢有中国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建筑。其立面为垂直线条的装饰艺术风格,顶部覆以蓝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檐口有巨型斗拱,栏杆花纹和窗格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

这里原来是德国总会入驻的一栋巴伐利亚风格建筑,一战时中国对德宣战后下令将其关闭,1920年由中国银行购入,因原建筑不适宜银行使用决定于1934年重建,原本计划建造一座34层的高楼以显示中国人的实力,但最终因隔壁沙逊大厦老板的蛮横干涉和工部局阻挠施压,只好降到17层,比沙逊大厦低0.3米。

外滩24号

这是外滩建筑中第三幢日资大楼,原属横滨正金银行,这是最早进驻上海的日资银行,除了正常的汇兑、存放业务外,还办理清政府对日本的战争赔款和日本对华贷款(赔款数额可参看《中日马关条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金银行取代汇丰银行在华的关税储存保管权,1945年日本战败,正金银行上海分行被中国政府接管。

在横滨正金银行之前,外滩24号是老沙逊洋行建造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1920年老沙逊洋行开始出卖上海的产业,正金银行正需要扩大营业,便买下了24号。新建的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属于日式西洋风格,中段采用爱奥尼克立柱,顶部檐口为希腊式,立面用日本花岗岩砌筑。外滩24号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外滩支行。

外滩26号

外滩26号最早亦是老沙逊洋行的产业,因鸦片被禁沙逊生意受到影响,出售名下产业,26号被原属美商旗昌洋行的扬子保险公司买下,但直到1928年新楼才开始动工。

建成后的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立面为折衷式风格,一、二层采用粗糙石块墙面,三至五层为磨石对缝墙面,六层设有爱奥尼克双柱敞廊。该楼现为中国农业银行外滩支行。

外滩27号

从1845年到1946年的一百年间,外滩27号就一直是怡和洋行的行址。在华的洋行基本都以贩卖军火鸦片起家积累原始资本,多达数十家洋行之中,怡和是最有名气的,被称为“洋行之王”。

外滩27号从怡和洋行买下地皮开始,就经历了四、五次翻造,最初是一栋双坡屋顶三层小楼,1861年时改建为东印度式建筑,是当时外滩体量最大的建筑。1922年建造的新楼是现在27号的雏形,马海洋行设计,五层钢混结构,英国文艺复兴式风格。1939年加建一层,1983年又加建了两层,使得大楼顶部改变了原有风格。现为罗斯福家族旗下的罗斯福公馆。

外滩28号

28号原属德商禅臣洋行,一战德国战败后禅臣洋行退出,该地产由英商格林邮船公司购得,1922年由公和洋行设计的英国新古典主义新楼落成,基座立面采用花岗石砌筑,入口设两根爱奥尼克圆柱,门面外墙有花环花带等装饰,顶部有城堡式塔楼,整座建筑典雅华丽。现为上海市清算所。

外滩29号

外滩建筑中唯一一栋法资建筑,由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出资兴建,在东方汇理进入上海之前,其股东之一法国贴现银行(即法兰西银行)就已买下了29号的地皮,上面提到过的华俄道胜银行在进驻外滩15号前就是在这里营业办公,之后成为东方汇理银行的营业点。

外滩29号由通和洋行设计,建成于1914年,欧洲文艺复兴式风格,花岗石墙面、精致的浮雕、中段比例优美的窗洞和立柱设计,使得建筑立面非常精美耐看。该楼现为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32号半岛酒店为21世纪新建筑,故没有拍摄。

外滩33号

外滩33号是位于花园内的建筑群,由英国驻旧中国和日本高等法院、总领馆和领事官邸组成。花园内的主楼是始建于1849年的领事馆,1852年翻造,1870年毁于火灾,现在这栋是1873年翻造落成的,但也在2008年经过全面修缮和改造,恢复了其原来的清水砖立面。第三代领事馆呈英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线条工整简洁,建筑前是典型的英式草坪,古树环绕,环境清幽。位于圆明园路入口的高等法院建于1871年,1913年扩建;领事官邸建成于1882年,同样在2008年经过修缮改造。

作为“外滩源”项目一部分的外滩33号,现在的建筑内皆入驻了高端奢侈品牌。

外滩的每一栋精美建筑背后都是上海百年风雨的历史,在枪炮下开埠,在不平等中对抗,也在挣扎中汲取和成长,上海人富有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使得上海并没有像世界上的其他殖民地那样丧失自我,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何为“洋为中用”,上海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参考资料:

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新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0年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欧美风情的沪滨广厦》  http://www.shtong.gov.cn/dfz_web/DFZ/ZhangInfo?idnode=81774&tableName=userobject1a&id=-1,2009年


#上海#建筑#city walk#外滩

穷游资深精华作者

茱妮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旅人蕉下客”,以及微博“茱妮Julie”

公众号:茱妮
微博:茱妮Julie
关注
取消关注

104赞

发布于2021-04-02

收藏
分享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

茱妮游中国

走过世界,依然觉得风景这边独好。带你挖掘国内小众风景,聊聊那些有趣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故事。

订阅
取消订阅

全部评论

有什么想说的嘛?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文章

City Walk 5 | 市井人家,方寸之间

杨浦区有那么一条city walk路线——我姑且认为是可以拿来city walk的吧,连我这个在大杨浦混迹了近二十年的人...

City Walk 4 | 你看过这么硬核的上海吗?

上一期的city walk介绍了徐汇滨江一带的老厂房转型,今天要带大家去工厂更为集中的杨浦滨江。

City Walk2 | 鲁迅、茅盾、芥川龙之介……探秘星光灿烂的虹口区

City Walk第二期上线~这次介绍一条比较小众但非常静谧优美的路线:山阴路——溧阳路——闵行路不过溧阳路到闵行路有点...

City Walk 1:从南京路到外滩的宝藏玩法

很多人说上海没啥好玩的,粗略一想好像没错,没有风景如画的山水,没有南京北京西安这些地方厚重的历史沉淀。但作为土生土长的上...

上海哪些名人故居值得一看?

十里洋场,处处历史。上海在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有:“政治在南京,经济在上海。幕前在南京,幕后在上海”一说。民国官员、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