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纪念馆后记
现在在艺术品市场上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十分受到追捧。去年在莫斯科欣赏到了巡回画派艺术家的作品,再次意识到艺术和时代是结合的,不能脱离时代看艺术,才想起去欣赏徐悲鸿的艺术。
徐悲鸿纪念馆位于地铁2号线积水潭附近,地址为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门票免费,需要预约。徐悲鸿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受禄街16号,徐悲鸿纪念馆在其故居的基础上建立。后来因为城市改建,纪念馆移到现在的馆址。
徐悲鸿生于1895年江苏宜兴,他曾经东渡日本研习美术,之后又在法国经历了8年的艰苦学习。徐悲鸿于1953年逝世。徐悲鸿生于晚清,主要成长和生活的时代,中国都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
徐悲鸿出生那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几件大事: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一千三百多名在北京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而徐悲鸿去法国那年,刚刚好是1919年,中国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在当时的社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家需要学习西方优良的方面,国家也要彻底的进行变革。
从艺术的角度,康有为最早猛烈抨击中国画,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写到:“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徴》中说:“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
陈独秀所说的“王画“是指清朝正统官方崇尚的“四王”的美术(”四王“为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他们的艺术思想是总体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缺少创新。传统中国画仍在追求笔墨和文人情趣,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觉醒。徐悲鸿受到他们的影响,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并终生为此奋斗。
其实当时西方正在流行的是后印象派、野兽派等等等现代艺术思潮。但徐悲鸿认为抽象和形式的现代艺术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国情需要的是现实主义,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他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在面临国家危亡,美术界的主导思想迅速调整为一切为了抗战救国的宣传作用,创作让大众看懂的艺术。
徐悲鸿曾经购得一幅《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幅白描人物长卷,无落款,因此对于该画的创作年代和背景一直都有争议,但不妨碍这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这幅画被徐悲鸿购得,后被盗,再在市场上出现,徐悲鸿再次购得。在过世后,徐悲鸿将其收藏品和作品全部捐献国家。画中人物是用流畅又有动感的线条完成的,具有唐代人物画作“吴带当风”的特点,可以对比吴道子的画。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书画金石不分家,徐悲鸿也喜好金石,一生使用过二百多方印章,也结交了很多金石名家。其中,有十多方印是齐白石为徐悲鸿刻的(以下这几方都是)。齐白石和徐悲鸿的友情,在艺术史上是一段佳话。
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献辞。徐悲鸿是新中国的央美第一任校长。
徐悲鸿用过的画笔,左边数第三支,徐悲鸿将毛笔中间剪短了,需要画马尾用。
纪念馆内复原了徐悲鸿故居。正面墙上挂着康有书写的“写生入神”。康有为和徐悲鸿有师生之情,这幅字为徐悲鸿携蒋碧薇赴日求学之际赠送的,为其壮行。左侧墙上挂着四幅任伯年的画作。任伯年为海派代表画家,徐悲鸿非常推崇任伯年。
复原的徐悲鸿故居
复原的徐悲鸿故居
复原的徐悲鸿故居
➡️《愚公移山》
在中国人民抗战非常艰苦的时期,1940年,徐悲鸿创作了这幅《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妇孺皆知,徐悲鸿借此表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的坚定信念。画面的人物全部顶天立地,画面右侧出现有一只脚,表现参加愚公移山的人数众多,不止画面这些。人物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在人物造型方面,借用了不少印度模特形象,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徐悲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回答过用全裸体人物创作的原因,大意就是这样才能表现人物的气势和精神。这幅画展现了徐悲鸿在西方画和中国画的深厚功底,西方画强调的透视法则、解剖比例、明暗关系在这幅画中表现的非常完美;中国传统的白描和轮廓用于人物,皴法也应用于景色。
《愚公移山》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画完成于1930年,取材于《史记》。田横是秦末起义首领。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兄弟三人也反秦自立。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五百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来,封王或侯,不来,便把你们统统消灭掉”。田横为了保住五百人的姓名,带了两个部下前往洛阳,在距离洛阳三十里地的地方自刎而死。这幅画描绘的是田横和众人离别的场景,整幅画有悲壮的气氛。
画中黄衣服的人物是徐悲鸿自己,徐悲鸿借此表达对田横的敬意。当时中国的时局动荡,日寇横行,蒋叛变了大革命,徐悲鸿通过艺术,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幅画既有古典现实主义特点,也有浪漫主义特点,光影也有印象派的特点。
《田横五百士》
➡️《泰戈尔像》
这两幅画都是泰戈尔的人像。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和诗人,徐悲鸿与泰戈尔交往甚密,所以为泰戈尔画了十多幅画像。这两幅人像的表现手法不同,但相同的是都传神的表现出泰戈尔眼镜之后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泰戈尔像》
《泰戈尔像》
➡️《徯我后》
画作内容是夏桀暴虐,商汤带兵去讨伐。老百姓衣不蔽体,大地干裂,生活非常凄惨,向远方期盼着英明的领导来解救自己。这幅画用了三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于1933年,当时日本侵略我国东三省,中国人民国破家亡,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徐悲鸿用这幅画表达人民对解放的呐喊和希望。
《徯我后》
➡️《鱼鹰》
这幅画的特点是没有用线条勾勒鱼鹰的体态,而是直接上墨色。
《鱼鹰》
➡️《奔马》
徐悲鸿创作于1941年,当时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准备开始第二次长沙会战。这匹骏马飞奔而来,寄托了画家对胜利的期待。徐悲鸿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大量以马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国美术史上,唐代还有一位擅长画马的画家,名为韩干,传世作品为《照夜白图》(下图),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对比韩干的《照夜白图》和徐悲鸿的《奔马》(下下图),可以明显看出不同。韩干画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宝马坐骑”照夜白“;而徐悲鸿画的是战马。两者相比,前者富贵,后者体态偏瘦。徐悲鸿也不从不画马鞍和缰绳,他笔下的马,总是在奔驰。
韩干《照夜白图》
这幅画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颜料绘制而成,又运用了西方画的透视比例和明暗关系。
徐悲鸿《奔马》
➡️《会师东京》
这幅画创作于中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徐悲鸿认为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雄狮代表中国和反法西斯各国,会师于日本富士山。右下角的太阳冉冉升起,预示着曙光已经到来。
《会师东京》
《会师东京》
➡️《鲁迅语联》
这幅作品挂在徐悲鸿故居的客厅,出自鲁迅的名句。周总理在参观徐悲鸿故居时,说“徐悲鸿便有这种精神”。
《鲁迅语联》
➡️徐悲鸿提出绘画七个准则:一、位置得宜;二、比例准确;三、黑白分明;四、动作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堵
129赞
文章更新于2020-02-05发布于2020-01-15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