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在时光里的古早味
马来西亚,通常被亲切的称呼为大马,不论是东马还是西马,多年来在华人、印度人、马来原住民、泰国人、印尼人等多种饮食文化的深度碰撞融合下,使得这个国家的美食,一直是我东南亚榜单上的常驻第一名,即便有泰国美食这样的强力竞争,它依然难以超越。而吉隆坡,这个老旧又喧闹的首都,是承载这些美食,且最具包容性的城市之一。
在吉隆坡老城区吃饭,有时候不超过15RM/人,就可以吃的很不错,可谓价廉物美。在美食APP还没盛行的年代,即使你初来乍到,在选择吃这一点上,也不用担心踩雷。在街巷中瞎逛穿行,不经意间走进的餐厅,也通常不会太叫人失望。除了眼花缭乱的各国美食,这里还能发现隐藏在小街巷中,由早期下南洋的华人带来的传统味道,有一些美味是在高速发展的国内都很难寻觅到,而还有一些则是华人和马来人美食的融合产物,比如著名的娘惹菜就是其代表。
就从我在大马的第一顿早餐说起吧,它的出现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现在仍然念念不忘——那就是干拌云吞面。在苏丹街出门往右走,沿着马路一直走,经过UO超市(现在已经拆了),再往前就是公交车站和城铁站了,这里的路口就有这么一家「星江茶餐室」。早上和下午营业,但分别是不同的两拨店家,到了晚上那些小吃摊就收摊了,只剩下卖水卖酒的伙计,一帮当地人都在那里乘凉喝啤酒,所以晚上去那里是吃不到云吞面的。
在这之前,在国内常见的港式或者粤式云吞面大多都是汤面,我是头一次了解到云吞面原来还有干的,不管干、湿,每份都是4.5RM。一时拿不定主意,干脆各来一份。细滑筋道的面条拌上老板特调的酱料,混合少许叉烧汁、黑酱油和高汤,在上面码叉烧肉和青菜,最后配合一碗鲜虾云吞和雨露腌制的青红小辣椒汁端上桌,这才是完整的干拌云吞面。云吞个头不大,但内馅分毫不马虎,肥三瘦七,先切后剁制成肉糜,加入一整只脆弹虾肉捏制完成。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档口的美食,各类粿条河粉米粉叻沙,牛腩粉牛杂啦,鱼滑虾面等等种类很多,每家都有自己的绝活,如果不怕被碳水撑死,你可以在这里流连吃上好几份早餐。
干云吞面
传统的湿云吞面
烧鹅
鹅腿
星江茶餐室 Restoran Zhing Kong
地址:76, Jalan Hang Kasturi, City Centre, 5005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苏丹街上有不少当年还没有变成网红款,在中国城却是人人都知道的老字号餐馆,「胜记」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的招牌上写着唐人街胜记,但它其实是位于旁边的苏丹街上,但看英文翻译写做中国城胜记Chinatown Seng Kee,也就了然啦。这里的招牌小吃就是瓦煲老鼠粉和烧肉面。老鼠粉在纪录片「老广的味道」中也曾经出现过,它源于广东梅州一带,原名叫老鼠粄,因为两端尖,形似老鼠尾巴而得名,其实是由米浆制成,和老鼠没有任何关系的。而这款小吃传到了大马后,居然演化得连颜色都不太一样了,原版的是比较清淡的米白色,大马这边却是重口味的酱色。先用大火翻炒老鼠粉,加入带皮带筋的肉燥、黑酱油和蔬菜,放入瓦煲持续加温,淋上绍兴酒,最后上桌前撒葱花并卧一个生鸡蛋,趁着瓦煲的热度,将鸡蛋与老鼠粉拌匀食用。点单的时候可以跟老板说明要辣还是不辣。
而他们家的另一道拿手菜,烧肉面。更是轻易就虏获一众人心。面条是类似广式炒面那种口感,但又没有广式面条那么硬,拌匀烧肉酱汁那香气扑鼻而来的同时,口水已经开始泛滥,此时你就以为灵魂要升天了吗?等会…先吃完肉再喘!上面那层烧制到外皮酥脆,一口咬下去又会油花爆汁的烧肉,加上炸制到酥脆的香蒜片和红葱头,融合了酱汁的醇厚味道,在口腔爆开,才是最终直击你小心脏的重型美味啊。
瓦煲老鼠粉
烧肉面
唐人街胜记驰名瓦煲老鼠粉 Chinatown Seng Kee
地址:No.52, Jalan Sultan, 50000 Kuala Limpur
电话:012-335-4192
营业时间:11:45~18:00,18:30~03:00
公休日:每月第二个星期四
「胜记」再往前走十来米左右,有一家中午经常爆满的“南香”,它家是专门做海南鸡饭出名的老字号,始于1938年,到今年也80年历史了呢,中午的时候人很多,晚上不营业。海南鸡饭顾名思义,起源于海南,可是却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得以发扬光大。相信这里面华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海南鸡饭的海南鸡,是以食盐、葱姜香料和鸡汤烹煮至8成熟,以保持肉质嫩滑,再将其冷却,使鸡皮和鸡肉之间有一层似有若无的透明胶质。饭则是先用鸡油翻炒,以之前使用的鸡汤烹煮,成为鸡油香饭。而马来版本风味里,煮制过程中还会加入班兰叶红葱头等,极具东南亚特色的食材。吃海南鸡饭时,通常佐以黑酱油、姜茸及辣椒酱。此外还可以尝尝它们家的叉烧和烧肉,也是相当的销魂~
大厅明亮,服务员大多是老人家
挂在门口的烧腊和海南鸡们,散发着无比诱人的香气勾引着路边的食客
海南鸡+烧肉+油饭,配西洋菜汤。还有一盘是叉烧+烧鸡,它家的叉烧是我在这一带吃过最好的
南香 Restoran Nam Heong
地址:56, Jalan Sultan, City Centre, 5000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营业时间:10:00-15:00
挨着「胜记」早前还有一家专卖肉骨茶和鱼头的,好像叫「焓记」,但多年后再去找却是难觅踪迹,也不知道是搬家还是彻底关了,从此也就只能留在记忆里啦。
肉骨茶最早也是来自远渡重洋来到南洋谋生计的华人,想来大多应该也是福建潮汕那一代的食物,由于当时大英帝国在马来西亚搜刮了许多的资源需要运送回国,于是在雪兰莪州巴生建立了港口,这就是现今肉骨茶的发源地巴生港。据传说:当时那些困苦华人劳动力,长期积劳成疾又买不起昂贵的中药材补身,后来有一位稍懂中药医理又怀有仁心的老板李文地,因为卖加了多味中药材的肉骨汤而被顾客称作「肉骨地」。闽南语读作:Bak'kut teh,其中的“teh”意思就是汉字中的“茶”,此为方言发音,故后来被称为“肉骨茶”。
随后随着时代变迁,又演变更丰富多彩,材料奢华的肉骨茶版本,有些甚至加了鲍鱼、海参等昂贵的山珍海味,配方也随着地域性的人口族群口味喜好慢慢的产生了各种版本,比如潮州派,颜色较浅但汤里用上更多的胡椒,所以有较重的胡椒味;福建派,因为用了较多黑酱油作调味颜色较深,所以有汤的口味相比更重些。广东派则是加入中国药酒,以加强其药效。由于马来西亚还有很大一部分伊斯兰教,由于禁吃猪肉,肉骨茶在马来西亚甚至出现了「清真版本」,以鸡肉取代猪肉,称之为「鸡骨茶」,到了以海为生的东马山打根,肉骨茶则演化出了纯海鲜的版本。
山打根的鲜虾肉骨茶
山打根的泥猛鱼肉骨茶
点一份排骨肉骨茶,肉味清香醇厚,排骨已经煲至软烂到一筷子夹下去就脱离骨头的地步,配上金针菇白菜等蔬菜,一点也不油腻,非常适合夏天食用。10RM/份,就着米饭当正餐吃。随着这家店消失,这份清甜醇厚的味道,也就成为那记忆中最美好的唯一。
在离星江茶餐室不远的Central Market市场,市场里卖的东西倒不是有多吸引人,让我停下脚步的是隐藏在二楼的一家极具中式怀旧感的娘惹菜餐厅。
说起马来西亚,经常会听到「峇峇娘惹」这个词,它是指古代中国移民和东南亚土著马来人结婚后所生的后代,大部分的原籍是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称为baba nyonya,女的叫娘惹,男的叫峇峇。而他们的饮食融合了福建、广东潮汕一带和马来菜的特点,融会了甜酸、辛辣、咸鲜等多种风味,口味浓重,所用的酱料起码由十多种以上香料调配而成,呈现出别具一格又十分精致的佳肴。其代表菜有娘惹椰浆饭、亚叁鱼、豆酱猪肉或鸡肉、鱿鱼炒、小金杯和娘惹叻沙等。
而娘惹菜也会因为地域不同,演化出细微不同的风味差别来。东马地区的口味偏甜,多使用椰子、中国香菜及莳萝菜来调味。而大马北部半岛,特别是槟榔屿地区靠近泰国,受到泰国菜影响,口味会偏酸和辣,还常伴有虾干虾酱。
一踏进店内,顿时被浓浓的中国味包围:木制家具、百子柜、古老银饰,布置彷如一间古董店,而事实上它们大部份都能被买走的。老板原来做古董家具生意,从中国各地淘来各种古董器具,有些就直接在餐厅里使用。边欣赏古董边想象自己穿越回古代吃一顿精致的娘惹菜,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蓝色椰浆饭 Nasi Kerabu
用蝶豆花水和椰浆泡煮出来的米饭,色泽优雅美丽,蝶豆花是纯天然的蓝色染料,在大马常用于米饭和点心一类的制作,松软的米饭依附上清雅的花草香气和椰浆味道,搭配青瓜,鸡蛋,叁峇江鱼子,炸花生,叁峇辣椒等搅拌在一起食用,当加入大量香料、鱼露、咖喱等调味的酱汁渗入到米饭当中,那才是最古早的吃法。初来的游客也许不知蓝饭的传统吃法,不得其法,一般会将搁在一旁的拌菜当成配菜,一口饭一口菜这样吃,那样确实散失了很多风味,有些可惜。
洛神花水
Precious Old China
营业时间:早11点~晚10点
地址:Lot M2,Central Market,Jalan Hang Kasturi
电话:+603-22737372
说到大马美食里我的最爱——叻沙,这是我回到北京会无限想念的小吃,因为在北京很难找到地道的马来餐馆,即便勉强能做出几样像模像样的娘惹菜,但却很难做出一碗像样的好叻沙。小吃这种东西只能到当地去吃,一个是因为本地新鲜食材获取有一定难度和成本,还一个原因我猜测大概是一出了发源地,那风味就会随着本地人口味变得千奇百怪难以把控,而且大城市快节奏和超负荷效率运行的浮躁,很难会有厨师愿意沉下心来,默默去打磨钻研一道小吃的,而大马当地的这些古早小吃,都是这些老职人一做好几十年的手艺,两者确实也没法比较。
维基百科里定义「叻沙」这个词,居然源自于古印度梵文的Laksha(泰米尔语:लकष),意为数量非常多,其中Lakh这单字有十万的意思。早期东南亚一带深受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在中南半岛西部沿海至马来群岛一带,在当地的饮食文化词汇的词藻中,都留有Laksa或其所延伸而出的名称。不过在印度的饮食中,却并不曾出现过Laksa一词,甚至类似的食物组合都不曾出现过,推测是当时生活在沿海或河边的马来人或其他东南亚民族独自发展出混合各种香料、鱼类和面条的料理,也正是因为叻沙这多种食材高度汇聚的特点,才呈现出不同味道的精彩交织融合。
咖喱叻沙 Curry Laksa
咖喱叻沙的配料多使用鸡肉丝、豆芽、血蚶、虾子、鸡蛋等,在华人社区的咖喱叻沙会加入猪血、猪皮、烧肉、叉烧等。不同族群和地方的咖喱叻沙都会有不同,但是基本的原料是相同的,最大的特色是使用加了椰奶的咖喱汤头,味道较为浓郁。一般在中马、南马、新加坡及国外地区所称呼的叻沙多指咖喱叻沙,在北马及中马一带多称为咖喱面 Curry Mee。
娘惹叻沙 Nyonya Laksa,咖喱叻沙最主要的一种,以咖喱为主要汤底,这种叻沙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地都很常见。汤头内加入大量的椰奶,因此又被称为「椰奶叻沙 Laksa Lemak」。娘惹叻沙味道的特点是拥有浓郁的咖喱和椰子香味,同时带有淡淡的甜味,辣度在马来西亚料理中属于中等。
而泰式叻沙 Thai Laksa,也属于咖喱叻沙流派,流行于马来社区中,与暹罗叻沙 Siam Laksa是属于不同的派别,看起来类似娘惹叻沙但味道略有不同,汤头除了也加椰奶外,也加入了鱼露等源自于鱼类的腌制品,面条则使用濑粉为主。这碗红的吓人的东炎面Tom Yam Mee就算是泰式叻沙的分支衍生,汤里加了更重的酸柑、酸角和柠檬,配料辅以大虾和花蛤,添加鲜味的加持,以及超辣且更刺激的朝天椒,辣度指数自然也是呈几何级数递增,属于重辣级别。
亚参叻沙 Asam Laksa
「Asam」在马来文中意味「酸」,因此相较于咖喱叻沙,亚参叻沙的味道较酸也较辣。汤底主要是由淡水鱼所熬制,多以甘榜鱼 Ikan Kampung为主,在熬制的过程中加上姜花、南姜、香茅、红葱头、辣椒、叻沙叶 Daun Kesum、巴拉盏、罗望子和亚参果片 Asam Gelugor/Asam Keping等,其中罗望子和亚参果片是汤头里酸味的主要来源。待汤底熬制出味,将锅里的甘榜鱼捞起去骨与头尾,将鱼肉撕成碎细状,再倒入汤内继续熬煮。接下来将粿条或者粉丝烫熟,放置在碗内,再加上凤梨、黄瓜、洋葱、莴苣、姜花、辣椒等材料,再淋上熬好的汤底,享用时,倒入一汤匙的虾膏进行搅拌。虾膏带有甜味,倒入越多的虾膏,甜味就越明显。马六甲的小店吃过一碗这样的叻沙,之后再也没有吃到能超越这一碗的。
除了这些著名的老店,大马街头还有很多特别的美食等待你去发掘。
我每次经过吉隆坡都不幸错过的小吃,当地人称为Fruits Rojak的一种混合水果"沙拉",最后可算是在机场里吃到啦,青芒果、菠萝、还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各种水果无比热闹的Mix起来,还要洒上特别酱汁和果仁碎,酸甜咸辣的多重口感层次分明,在口中毫无违和感 。
Fruits Rojak
也曾出现在潮汕小吃里的酿豆腐
色彩缤纷的马来式小糕点,通常是以椰丝、椰浆、棕榈糖、班兰叶为原料制作而成
水果不得不提一下马来西亚的榴莲,国内咱吃的一般都是泰国进口的榴莲,熟透的也是非常香甜,但比起马来西亚的榴莲那还是逊色一些。马来西亚是榴莲的原产地,出产旺季大约是在7-8月份,我去的时候5月中,榴莲才刚刚出来,个头小小的,绿色的皮,非常不起眼,看起来不像好吃的样子,但打开以后吃到嘴里,那个香甜的程度实在让人想尖叫,比泰国的榴莲味道浓厚很多,形容它甜到发指一点都不过分。
破开里面金黄的果肉
新九如的福建面,然而你在真正的福建其实是看不到的,这应该属于到了当地的变种改良版本,加入了更多的黑酱油炒制。
福建面
融合了娘惹和印尼饮食元素的沙爹烤肉串
有些古早味也许是在你的童年留下过深刻印象,也有一些是漂洋过海又融合了当地风味,从而产生味觉上新的碰撞,变成了新的味道,而这些丰富而多元化的饮食文化,在大马这样一个对美食高度宽容而充满探索创新的国度,得以发扬传承,而这些留存在时光里的古早味,过上几年、十年、十几年再去尝,依然是让人感觉特别温暖的味道,回味无穷。
图文未经本人同意不可商业转载
453赞
文章更新于2018-12-20发布于2018-12-20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