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津士魂的摇篮
日本资深旅行者,问答探路者
在JR会津若松站前广场上,有一块纪念碑上用巨大的字体写着一行字“ならぬことは、ならぬものです”。如果你看过2013年大河剧八重之樱,我想你一定对这句话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句话是会津藩校日新馆、对于十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制定的行为规范《什之掟》中,对种种不该做的不良行为做的一个总结。《什之掟》共包含七条行为规范:一,要遵从年长者之言。二,要尊敬年长者。三,不可说谎。四,不可作卑鄙之事。五,不可欺负弱者。六,不可在户外吃东西。七,不可在户外与妇人搭话。而《什之掟》最后的结语,就是这句代表会津人精神的“ならぬことは、ならぬものです”,翻译成中文就是十个字--不可为之事则绝不可为。
JR会津若松站前广场上的纪念碑。 ならぬことは、ならぬものです
《什之掟》全文,摄于会津藩校日新馆门前
戊辰战争时,会津藩上下抱定“不可为之事则绝不可为”的信念,为道义血战到底;转眼戊辰战争已经过去了150年,“不可为之事则绝不可为”已经融入了会津人的血液,形成了这片土地上最独特的人文风景。比如说,1988年当年长州藩所在地萩市市长以“会津战争已经过去了120年,大家该握手言和了”来向会津市长示好,直接被会津市长一句“才过去120年”给撅回去了。至今,如果你带着山口县的口音出现在会津街头,迎接你的至少是劈头盖脸一堆白眼。再比如说,前不久我在会津的门户JR郡山站的墙上,看到了纪念戊辰150周年的大幅海报。海报的背景用的是会津藩校日新馆的试箭场,上面则写着「會津の想い、脈々と」。根据weblio线上词典,「脈々と」有血脉、思想的传承,以及继承传统的意思;那「會津の想い、脈々と」体现出的含义就再清楚不过了。无论世人记不记得会津人在150年前为了秉承大义所付出的一切,会津人都会在这里把这个义字一代代传承下来,并融化于他们的血液之中。寥寥数字,细细想来却能品读出无数血泪与骄傲的坚持。不可为之事则绝不可为,这是源于《什之掟》的会津 武士魂。换言之,会津武士魂的发源地,便是制定《什之掟》的会津藩校日新馆。
JR郡山站内纪念戊辰150周年的大幅海报「會津の想い、脈々と」
日新馆,始建于会津松平五代目时期的会津藩校,日本三大藩校之一,早年间的具体位置位于鹤城西出丸外。日新馆得名自《大学》中记载先贤成汤刻在澡盆上的一段文字: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的下去,每天都要坚持。 这话既鼓舞决心告别糊涂混日子状态的人们,在一日自新的基础上,日日自新;在告别一个不良习俗的时候,不断认识到、革除掉其他不良习俗;在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养成其他的好习惯,使自已的一生无论在品行上还是业绩上不断前进。会津藩选择这个典故作为藩校之名确实非常贴切,足见其苦心。会津笼城之战前,作为坚壁清野的一部分,这座宏伟的藩校被大火焚毁,直至最近才被迁址重建。接下来,我们就先去看看重建于会津若松郊外的日新馆。
车到日新馆前,下车第一眼我望见并不是日新馆的入口,而是被白雪覆盖的会津盆地千里良田。果然是在23万石表高背后隐藏着40万石实高的强藩会津啊。
从日新馆远眺会津盆地的沃野千里
会津松平氏之祖保科正之在名义上是高远藩藩主保科正光之子,可实际上他却是德川幕府二代将军德川秀忠与大奥侍女阿静一夜风流后留下的骨血。二代目作为典型的妻管严耙耳朵,自然不敢将此事对外声张,只得辗转将幼子送到高远藩藩主保科家抚养成人。甚至到了二代目的正妻阿江(也就是战国第一美女织田市的小女儿)过世之后,二代目都没有让这个寄人篱下的儿子认祖归宗重列门墙。 所幸,作为阿江之子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对自己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丝没有毫嫌弃,甚至在前往京都拜见天皇的时候,让这位弟弟担任自己的侍从,从另外一个方面向世人宣布保科正之的特殊身份。而保科正之一路从三万石的高远藩藩主,辗转到二十万石的山形藩藩主,最终就任表高二十三万石却有着四十万石实高的会津藩藩主,更是离不开三代目的提携关照。到了1651年,三代目在弥留之际把保科正之唤到枕边,委以托孤重任。感念于三代目的托孤之恩,保科正之在1668年时写下了「会津家训十五条」,其中著明「会津藩是为了守护将军家而存在,如有藩主背叛则家臣不可跟随」。而什之掟中所谓不可为之事绝不可为,守护的 其实就是这份家训带给会津的信仰与坚持。
松平容保公手书会津家训十五条,摄于会津新选组纪念馆
松平容保公泣血告白。图片源自NHK大河剧《八重之樱》
来到日新馆门口,迎面树立着日新馆最杰出的学生之一、曾经的白虎队士、后来东京帝国大学校长、九州帝国大学创始人山川健次郎的雕像。他有个哥哥就是会津藩末代家老山川大藏(山川浩),而他有个妹妹就是鹿鸣馆之华、大山严之妻、京张铁路总设计师詹天佑在美国的大学同班同学山川舍松。山川家一门三杰,令人艳羡。
日新馆前,山川健次郎像
日新馆正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南门。之前说过,日新馆原址在会津战争中被毁,因此这里在会津藩校日新馆之前,加了复元二字。
日新馆正门
当年的日新馆,是白虎队和几乎所有会津藩士的母校,更是全日本三大藩校之一。如今复建的日新馆虽然搬了家,但规模却一点都不马虎,超过八万平方米的面积重现了巅峰期日新馆的风貌。此外,我还意外发现日新馆居然有一泊二食的住宿体验,还有包括坐禅薙刀在内的一大堆体验活动,详情请见日新馆官网http://www.nisshinkan.jp/,有兴趣的同志完全可以考虑在这里住一晚。来,先看一下平面图。
日新馆平面图
进入日新馆,工作人员赶忙招呼我们到南门边一间放映室先看一段录像;而这段录像果不其然是介绍日新馆的前生今世。
日新馆的前生今世
日新馆始建于1803年,最初的位置就在鹤城西出丸外,其实离八重家很近。和大家对于藩校这种旧时代学校的印象大相径庭的是,这里除了传统儒学之外,文理医学体育教育防卫课程一应俱全。
日新馆课程设置
由于日新馆位列日本三大藩校之一,在全日本声名鹊起,因此幕末两大教育家,正方选手佐久间象山与反方选手吉田松阴都曾来此实地考察。吉田松阴还千里迢迢来了两次,并借鉴日新馆的办学思路,在萩建起了松下村塾,教出了高杉晋作久坂玄瑞等一大批攘夷人士。
佐久间象山与吉田松阴都曾来此实地考察
直到现在,这里都是会津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所在。这里有专门的茶道课程,而会津少年的半成人式(又称2分の1成人式,指在10岁儿童中进行的一种成人仪式;因为日本规定20岁成年,所以10岁被称为半成人)也经常在这里开展。可以看出,对于会津人而言,日新馆是个有特别意义的地方。
在日新馆中举行的会津少年半成人式
从放映厅出来,我们回到正对南门的第二道门之前。这道名为戟门的门,也是日新馆的标志之一。
日新馆戟门
戟门上高悬牌匾“金声玉振”,同样是儒家《广平王碑文》出典,说的是以钟发声,以磬收韵,比喻音韵响亮、和谐;同时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放在日新馆的戟门上,同样是非常贴切的。不过戟门的名字来源倒和学问无关。江户年间,日新馆戟门前有卫兵持戟站岗,因此得名。不过现在卫兵早已不知去向,戟门下唯余两只泥金狮子。
戟门上高悬牌匾“金声玉振”
正对戟门的是日新馆乃至所有孔庙供奉至圣先师的大成殿。不过,根据日新馆的参观路线,我们先要进入大成殿右手边的東塾开始我们的行程.
日新馆大成殿
東塾进门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日新馆的样貌,以及学生在这里读书习字的场景。当年的日新馆。对照如今日新馆的平面图,可以说复元的日新馆完全重现了当年的风貌。
会津藩时期日新馆平面图
素读场,其实就是晨读场,学生们在此念诵四书五经。仔细一看名牌,里面的学生居然都是在饭盛山自尽的白虎十九士,日新馆煽情略过了吧。
素读场
当年日新馆学生留下的墨宝,居然隐隐有王羲之的风骨赵孟頫的点划,我我我我我感到无地自容。。。
日新馆书法手本
拐个弯,这里描绘的是学生们学习天文、礼仪,以及课间休息的场景。先来看看这个天球仪,玩转天球仪的就是八重的弟子伊东悌次郎。
伊东悌次郎玩转天球仪
其实,当时日新馆的天文器材远不止一个天球仪,在幕末的日本,这里的硬件足以称得上顶级学府了。
日新馆中的天文器材图谱
接下来看看日新馆的礼仪。先看进餐时的礼仪。不过当年这些孩子们吃的不太好,荞麦面汤和煮萝卜是主食。。。其实整个日本在明治维新前都吃的很糟糕,因为当年笃信佛教的嵯峨天皇首发“肉食禁令”,之后数百年连顶级大名的餐桌上也顶多出现鱼、贝、鸡肉等小荤,平常武士也就是吃一些由糙米和蔬菜一起煮出来的菜饭。所以,倒不是日新馆虐待这些孩子们,而是实在没得吃。
进餐礼仪
总算可以课间休息了,日新馆的孩子们也是有童年的。当然,身负藩国大业的他们也要玩些不一样的,比如纸上谈兵。。。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玩的即时战略游戏嘛哈哈哈哈。
纸上谈兵
来看看日新馆的课程表。早上八点先是先生训话,之后到10点前都是晨读,10点左右课间休息一下,之后12岁以上的学生练书法,10-12岁的继续读书。。。中午12点到1点除了午餐外就是自由活动时间,下午一点到三点,15岁以上的孩子练武术,12-15岁的孩子读书,10-12岁没啥安排,应该就是回家睡觉了。总的来说安排的还是蛮科学的。
日新馆课程表
東塾走完重出室外,我们下一站要到大成殿右手边的大学。大学是当年日新馆学习最优秀最出色的那群孩子学习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直升班尖子班奥数班。一进大学,迎面一条极其熟悉的标语"Boys , Be ambitious!" 这是北海道大学首任教官(实际意义上的校长)克拉克博士留下的名言。
Boys , Be ambitious
西洋励志篇的旁边就是东方传统智慧,论语中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
往里走,复归传统,这里讲的主要是礼仪,用图画告诉孩子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过看画风这应该不是百年前画给藩士孩子们看的,而是画给如今会津的下一代看的吧。
礼仪画作
礼仪画作
大学的房间尽头,高悬一条忠臣义士的匾额,辅以什之掟与仁义礼智信。很明显,描绘的就是白虎队。有关白虎队的故事,之后我会专门开一篇讲述的。
忠臣义士
什之掟与仁义礼智信
从大学穿出,继续顺路向前。当你看到这个中式风格蟠龙太鼓时,你就进入日新馆的核心建筑大成殿了。
大成殿入口处的蟠龙鼓
大成殿正中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之像,高悬万世师表匾额。。。真是比孔庙还孔庙啊。
大成至圣先师之像
至圣先师左右则是四圣,子思、颜回、曾参、孟轲。
子思
颜回
曾参
孟轲
综上所述,大成殿实乃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深刻影响的力证,在这间房子里说这里是中国真是一点没有违和感。
出得大成殿,感觉又出了趟国,从中国来日本了。大成殿左手边是日新馆的资料馆,主要内容是日新馆毕业的杰出校友。这是山川兄弟,左侧的便是伫立在日新馆门前的山川健次郎。他们两兄弟确实人才难得,但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俩前赴后继,突破当时执政者的重重阻挠,出版了《京都守护职始末》,还了容保公以下所有会津人的清白。单这一点,便足以名垂青史。
山川兄弟
当时资料馆还在展示山川健次郎的亲笔书法展,这幅“视民如伤”,是山川健次郎觐见天皇时留下的进言。视民如伤出自《左传》,原文为“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意味国家的兴起,是因为看待百姓如同对待伤者一样加以抚慰,这就是它的福德;国家的灭亡,是因为把百姓视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在程朱理学兴盛期,朱熹曾大力宣扬过这种思想;想来健次郎也是在日新馆学习程朱理学时初始这四个字的。能给天皇上这样的进言,健次郎也算得公忠体国,不愧会津白虎队出身。
山川健次郎手书“视民如伤”
出得资料馆,其实日新馆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比如下图的水练水马池,这是当年学生们练习游泳的地方。可惜我们时间实在有点紧,还要赶去下一站,去寻找当年日新馆残留至今的唯一印记。
日新馆水练水马池
前文曾提及,日新馆的原址位于鹤城西出丸外,我的下一站就是赶往此处寻觅日新馆的遗迹。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我在西出丸外日新馆的故地上找了半天,只找到下图这两块石碑。除了标注这里是日新馆遗址的石碑之外,右侧的石碑则是纪念日新馆建成时最大的出资赞助人須田新九郎的。
正对鹤城西出丸的两块石碑
根据记载日新馆旧址还剩下一处天文台遗迹。可在上面两块石碑附近盘桓许久,连闯好几间会社与民居,依旧不见天文台的影子。一路连问数人,我才在石碑背后的那条路上找到了天文台。
日新馆天文台
僻居陆奥的日新馆能成为日本三大藩校之一,自然有他的独到之处。之前在日新馆的小电影里也讲述过,这里非但是程朱理学的大课堂,同样也是和洋合璧的播种机。除了传统的文武之道,天文地理格物致知都是日新馆的教授范围,眼前的这座天文台就是最好的证明。
日新馆天文台全景
眼前的天文台,基底二十米见方、台顶大约十米见方,高约6米,大约是一座两层小楼的模样。如今的天文台已经被列为会津市史迹,不过考虑到这里是曾经的日新馆在人间留下的唯一遗存,其实我觉得这个市史迹的级别实在是低了些。
整个天文台由巨石累就,后防有一条蜿蜒的石阶段通往台顶。拾级而上,历经战火及数百年风雨侵蚀的石阶段滑不留手,外加胸前坠着单反身后挂着书包,这一路很不好爬。不过这般的石阶段却也宛如长者的皱纹间,写满了光阴的故事。
天文台背后的石阶
登顶。天文台顶端由于风雨侵蚀,四边都微微向下倾斜,只有中间一条通道走着比较安稳。通道的尽头供奉着一座神龛,是天文台上唯一的标记了。走进端详,神龛里究竟供奉着谁早已不可考。不过二百年前,这里云集着会津藩的能人异士,利用这座不起眼的天文台一代代修订着历法,指引着会津藩这片稻米之乡的四季农时,护佑着会津藩的五谷丰登。
天文台顶
回身远眺,饭盛山连同会津东山连绵的山峦遥遥在望。会津士魂,正如这莽莽群山,印证着这一方天地上的字字青史斑斑血泪。而我脚下的日新馆,便是哺育会津士魂的摇篮。
天文台顶远眺东山
101赞
文章更新于2018-11-17发布于2018-11-10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