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津枪械考
日本资深旅行者,问答探路者
看过2013年NHK大河剧《八重之樱》的人,一定会对凄绝壮烈的会津保卫战印象深刻。作为整个幕末戊辰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即便到了一百五十年后人们依旧会从不同方面去解读它,比如会津侯松平容保为什么会在战后保持缄默、直至故去后若干年才借山川健次郎《京都守护职始末》一书洗刷了数十年的贼名之类问题。不过今天我不想谈这些有些沉重的话题,而是想聊一下会津之战中双方使用的枪械。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幕末的战场上应该还是留着月代头的武士拿着太刀互砍的场面。可事实上,早在幕末往前倒推300年的战国中期,日本的战场上就开始广泛使用起了热兵器。万历朝鲜战争初期,大明援朝军先锋、辽东副总兵祖承训就在平壤吃过日军铁炮(当时日本人将火枪称为铁炮)的大亏。到了幕末,除了新选组之类用于维护城市治安的准警察部队之外,各藩及幕府的主力部队基本都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时代的尾声,枪械在战场上的已经居于主导地位。而战争双方枪械之间性能的差别,也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走向。会津之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会津泷泽本阵中的弹痕
嵌在泷泽本阵立柱里的大炮弹片
我们先来看看幕府一方会津藩的主力枪械。下图这把,是山本八重的哥哥山本觉马的爱枪吉贝鲁(ゲベール銃/Gewehr),早在1777年(也就是幕末百年前)就被荷兰军队装备的前装遂发滑膛步枪,在1840年前后导入会津藩,成为幕末会津藩的主力装备。按照时间来对比,会津藩用这货充当主力装备,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部队拿着100年前的三八大盖打仗。
山本觉马的爱枪吉贝鲁(ゲベール銃),摄于会津新选组纪念馆
作为当时会津藩的主力火器,ゲベール銃全长接近一米四,17mm口径,前装滑膛燧发枪,射程却仅仅只有500米。
ゲベール銃的信息
请看下图,白虎队士手持的就是ゲベール銃。由于是燧发滑膛枪,没有使用制式弹药(在《八重之樱》里经常有会津军民自己铸造铅子的场面),虽说500米的射程已经很令人尴尬了,可有效射程更惨,甚至都不到100米。在早期滑膛枪时代之所以会出两军列队相向而行互相开火、也就是所谓的排队枪毙的战术,也和当时的枪械在远距离上准星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图片源自NHK大河剧《八重之樱》
此外,根据记载,白虎队士平均身高只有150cm,而ゲベール銃全场一米四,人手一把ゲベール銃的白虎队,就是下图这种既视感。。。
白虎队士vsゲベール銃
由于是前装,而且是燧发,每开一枪前还要在枪管子里灌火药,灌完还要拿个棍子进去捅捅结实,别提多麻烦了,连打死只兔子估计都要费半天劲。你要问我为啥费劲?看看下图里一米五的白虎队员往一米四的枪管里灌火药的画面,我看着都觉得费劲。。。😂
往ゲベール銃里灌火药的苦逼白虎队士
而且,一米五的个子举一米四的枪,对体力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预备。。。
巨大的后坐力加上沉重的枪身,白虎队士稚嫩的肩膀表示很受伤,就不用说开火的准星了。
开火!
其实,同一时期的日本战场上,除了燧发ゲベール銃之外,还有更先进的雷汞底火ゲベール銃;比如当时的佐贺藩就能自行制造雷汞底火ゲベール銃。可佐贺藩生产这些雷汞底火ゲベール只是用来贩售给其他藩,换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再向欧美求购更新式的枪械,足可见当时的佐贺藩有多强大。可对于当时的会津藩而言,雷汞底火ゲベール銃都是很奢侈的;非但因为价格,更是因为一旦换装雷汞底火ゲベール銃,就必须使用相应的制式弹药,子弹供应就要全部依赖进口。也就是说,虽然燧发ゲベール銃相比当时战阵之上西军的新式步枪落后了近百年,但如果要打一场会津保卫战这样的消耗战,以当时会津的工业基础,能够自制子弹的燧发ゲベール銃远比那些先进步枪要适合,至少支撑的时间能久很多。
不过,《八重之樱》的大女主山本八重这般牛逼闪闪的人物,自然不会用如此傻大黑粗的ゲベール銃。请看下图,山本八重手中拿的斯班瑟七连发(スペンサー連発銃/Spencer repeating rifle),作为1860年研发成功的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北军骑兵最新制式装备,是当时会津战场上最强的步枪之一。
八重手持スペンサー开火图,图片源自NHK大河剧《八重之樱》
我们先来看看スペンサー究竟是何方神圣。スペンサー的口径为13mm(点56英寸),射程7-800米,其中有效射程大约200米。スペンサー之所以可以连发,是因为在枪托内有一根长长的铁管,其实就是容纳七发子弹的管状弾倉;通过管状弹舱内的弹簧自动装填,以达到免装填的效果。而且这枪由于是骑兵使用的卡宾枪,全长仅94cm,非常适合八重这样的女性,或者身高比较矮的战士使用。
スペンサー連発銃的信息
其实,スペンサー連発銃在幕末不仅仅出现在会津战场上,凡事必领风气之先的佐贺藩就曾一次性进口スペンサー連発銃达8000支。考虑到8000支スペンサー連発銃配上若干门阿姆斯特朗炮,佐贺的战力绝对能称得上是幕末最强,甚至不用加之一。而在会津战场上,スペンサー連発銃也绝非只有八重手里这一支;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会津笼城之战初期它也给萨摩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问题是,越到战争后期,スペンサー連発銃在战场上的存在感越差,这又是为什么呢?
スペンサー連発銃,摄于会津新选组纪念馆
其实スペンサー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它最大的优点所造成的。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支装备的连发步枪(其实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全自动连发,而是免去装填的半自动),スペンサー連発銃在当时拥有每分钟14-20发的惊人射速,可以极大限度压制对方火力。但问题是如此射速导致的弹药消耗量,对于完全不能自产スペンサー所用点56子弹的会津藩而言绝对是一场灾难,堪称打一发少一发。而且点56口径子弹只有スペンサー在用,即便有进口渠道,海外兵工厂的产能与供货也是个问题。当时的美国骑兵就是因为无法保障子弹的供应最终放弃了スペンサー,更何况是工业基础为零的会津藩了。因此,在会津笼城之战的后期,绝大多数スペンサー都变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模样,也是难为它们了。其实,这样的问题并非只出现在スペンサー和会津身上。在同一时期,由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 在1860年设计而成、并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使用的第一支实用化机枪加特林机枪(日本将其称为ガトリング砲),在日本也遭遇过同样的窘境。最早将ガトリング砲引入日本并投入实战的,是戊辰战争中幕府方的长冈藩河井継之助。他从横滨的美国商人处购入了两台1英寸(25.4mm) 口径六管加特林,并投入阻击新政府军的长冈之战中。不过在战斗中河井継之助发现ガトリング砲子弹消耗量实在太大,一分钟就打光了300发子弹。打光子弹的ガトリング砲在战场上只能当成个摆设,令长冈藩欲哭无泪。从这两个例子也能看出,现代战争比拼的绝不仅仅是战阵上的火力,真正比拼的其实是工业生产力,甚至是国力。现代战争真不是会津藩这种规模的国力可以支撑的了。
讲完会津藩,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对手萨摩用的是什么枪械。萨摩藩在会津之战中使用的主力枪械,是英国产施耐德恩菲尔德步枪(スナイドル銃/Snider-Enfield )。
阵笠+スナイドル銃,当时萨摩陆军的两大标志。图片源自NHK大河剧《八重之樱》
这把枪全长1.24米,口径点577(14.66mm),射程超过1400米。这个射程已经很恐怖了,但更恐怖的是,由于スナイドル銃是后装线膛枪,在提升射程的同时更极大提升了射击精度,这支枪的有效射程超过900米。也因此,这支单发栓动步枪于1860年甫一问世,就成了英国陆军的新宠,代表了当时全球陆军的最强战力,基本上与之后一战二战中使用的单发栓动步枪已经没有代差了,而在当时就是恐怖的大杀器。我记得《八重之樱》里有一个镜头,八重用スペンサー远距离狙击大山岩得手;其实我觉得把スペンサー换成スナイドル或许更靠谱一些,毕竟论有效射程狙击精度,スナイドル都远胜スペンサー。当然,大山岩当时是萨摩炮兵指挥官,带头冲锋还被八重枪伤这个原本就是编出来的情节,只能说一向以考据严谨著称的大河剧真要抠起细节来也是一堆的问题。
スナイドル銃简介
虽说スナイドル銃的射程与射击精度是巨大的优势,但スペンサー毕竟是连发步枪,而且在会津战场上对射程要求没那么高(毕竟是笼城之战双方距离很近,火力更重要),因此两者基本也是各擅胜场堪堪打个平手之局的样子。可真正左右最后胜负关键的,却是我们局外人很容易忽略的问题,价格。大家都知道スナイドル和スペンサー好,但萨摩军几乎人手一支スナイドル,会津这边却主要还是靠ゲベール銃来撑门面,スペンサ一直是小猫三两只。有人就要问了,会津干嘛不多加装备点スペンサー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没钱。一支スペンサー要28两(小判金),相当于7台ゲベール銃的价格。而萨摩军手里大量装备的斯奈德恩菲尔德,也只要18两一支。松平容保为了保障京都治安而担任了京都守护职、在京都自费撑了好几年,搞得会津藩已经穷到要融了庙里的大钟来造子弹的地步了,人手一支スペンサー?算了,还是想想明天吃点啥吧。。。
幕末几款枪械的价格比较
谈完枪觉得还不太过瘾,要不我们再来谈谈炮吧。幕末最著名的炮莫过于佐贺藩的阿姆斯特朗,佐贺藩非但大规模进口了这种当时最先进的后装长身管比线膛炮,甚至还利用反射炉自行仿制了一部分,并投入实战。无论是小仓城下的长州藩,还是上野宽永寺的彰义队,外加狂飙突进到久保田城外椿台的「鬼玄蕃」酒井了恒,佐贺藩的阿姆斯特朗炮口下绝不死无名之鬼。不过具体到会津这一仗,佐贺藩其实并没有太多参与,陆军的主力依然是萨摩。而萨摩炮兵的主力野战炮,就是法国制四斤山炮(四斤山砲/Canon de montagne de 4 rayé modèle 1859)。
四斤山炮,摄于会津武家屋敷
四斤山炮是法国于1859年研制成功的青铜制滑膛山炮,因其炮弹重量为四公斤而得名。这种炮最早出现在日本战场上时其实是幕府方的装备,1866年第二次长州征伐时,幕府军就使用过四斤山炮远征长州。
四斤山炮的椎実型炮弹,摄于会津新选组纪念馆
作为一门青铜制滑膛山炮,首先它的膛压不会很高(青铜制炮身容易炸膛),加上短身管比,这就限制了它的炮口初速度(只有237米/秒),进而影响射程(2600米)。其次,作为滑膛炮,它的精确度也很成问题。下图是《八重之樱》中萨摩炮兵操作四斤山炮对鹤城实施直瞄射击的画面,看起来很热闹,可事实上很尴尬。由于初速度比较低,四斤山炮直射效果很一般,更多是作为曲线射击火力覆盖时使用,你看它配备的炮弹是榴弹就知道它的用途了。
《八重之樱》中萨摩炮兵操作四斤山炮对鹤城实施抵近射击
事实上,在会津笼城之战中,大山岩统领的萨摩炮兵远没有大河剧中拍出来的这么弱智,会带头冲锋或者直瞄射击。身为山炮,它轻便和机动性是它最大的优点(全重2180公斤)。考虑到会津四周环山,这门炮的机动性优势在会津之战中尽显无遗。从一开始,大山岩就选定了会津鹤城东南方向不远处的小田山作为此战的胜负手。当西军久攻不下之时,大山岩在小田山上架设了四斤山炮的炮兵阵地,利用高度优势以及曲射弹道带来的射程优势,以四斤山炮曲射鹤城,猛轰一个月,最终迫使会津开城。其间,会津藩士多次出击小田山均无功而返,八重的父亲山本权八也在出击小田山的过程中壮烈牺牲。小田山上的四斤山炮真是让会津流尽了血,难怪位于会津城外东山之上的松平容保公真身墓所都正对小田山。把自己留在这个独特的位置,或许正说明容保公至死都放不下小田山和那一场血战。大概也只有会津的莽莽群山,才能明白他当年为了忠义二字所做的一切吧。
从松平容保公的墓道眺望小田山
扯远了,最后用四斤山炮的日本后代弥助砲收尾吧。在总结了以会津为首一系列四斤山炮的实战经验教训之后,对火炮有狂热痴迷的大山岩在战后开始了对其的改造;在结合了荷兰产臼炮与最先进的线膛炮的理念之后,大山岩于明治三年正式研发出一款十二斤綫臼砲,并以他自己的名字(大山弥助)命名为弥助砲。这是日本自行研发成功的第一款现代武器,这也是用会津战场上无数鲜血的结晶。从弥助砲起,日本的军事工业也逐步走上了现代化之路,这也算是会津之战的荫泽吧。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为止了,在最后的最后为会津拉一下人气,这是一个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一定要过去看一看,相信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100赞
文章更新于2018-11-17发布于2018-11-02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
全部评论(12)
日本资深旅行者,问答探路者
bennypsr(作者)
回复 @user_G0r00Pnv29:呵呵,我倒觉得你这么没头没脑的来一句才是满满的槽点。如果觉得哪有问题可以指出,如果仅仅想找优越感的话记得别用小号,鬼才知道如此有优越感的人是何方神圣,谢谢
2019-11-16 · 回复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