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精神孤舟,普利策大师的叶子教堂
穷游精华作者,穷游精华Biu主
今天想讲一个关于爱,信仰与工匠的小故事。
在阿尔卑斯山脉中,我们登上了一段漫长的山路。这正是六月的晴天,烈日当头,山中的视野格外通透,沿路是青葱的山地牧场,无人看管的牛儿在悠闲滴吃着草。行走中的我们却并不轻松,不知道这段之字型的山路要通向何方,我们茫然地前行,直至汗水淋透了衣衫。在跋涉了近1个小时的山路后,朋友终于神秘滴说,我们要看的建筑就要到了,你们绝不会后悔。
终于,一个小村庄显露在我们面前,像所有瑞士的小村庄一样,人很少,稀稀拉拉的几处屋舍散步在山地上,和自然环境仿佛已经融合在一起,只有高高的精致的钟塔诉说着村庄的骄傲,仿佛是在展现村民们的信仰和精巧的工艺一般。然而我们依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建筑,什么样的大师建筑会隐藏在这么偏僻的地方??
继续前行,一路上半个人影没有,就在我们口干舌燥要向朋友抗议的时候,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村庄,入口处有一方小小的山泉池,很贴心地支了个架子,用德语和英语写道,非常感谢您的捐赠,然后放了三瓶浓缩果汁,还配好了水杯和毛巾!用浓缩果汁兑了山泉喝下,我们觉得这简直就是神的恩赐!虽然我们到最后也没见到半个村民,但这友好的氛围仿佛融入了整个空气里让人一天都心情愉悦。
继续上坡,绕过了甩尾的马儿和溪流,我们终于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建筑。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建筑,没有趾高气昂的做派,简直要低调到尘埃里,一如它的建造者——「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
如果要评选最贫穷的建筑大师,可能就数这位瑞士的「彼得·卒姆托」。他是木匠学徒出身,2009年就获得了号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的「普利策奖」,以极致的细节和对材料的把控能力而闻名于世。然而成名之后,他依然在阿尔卑斯山里的一个小工作室工作,很少主动出去接活,也很少在媒体上宣传自己的作品。作为一个大师,他的完成作品并不算多,而是像一个工匠一样,精雕细刻每一个自己的作品。因而他的作品,也更多地具有了一种绝世而独立的气质,仿佛离群索居的隐者,冷静地面对着这个世界。懂它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却也不在乎。
在瑞士这个多山的中欧小国,卒姆托如同“时代的传教士”,用自己的天真、热情与执着,实验着建筑的返璞归真与原始的魔力。 —— 2009年普利茨克奖评委会主席给获奖者卒姆托的评价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小建筑是村里的教堂,原来村里有个巴洛克的教堂,但在1984年被雪崩给摧毁了,于是村民们请卒姆托为他们设计了这个新教堂。新教堂的形状像水滴一样,也有人觉得像叶子,虽然很小,却是村民们新的精神寄托,为了保护它免受自然灾害,选址在通向山林的路边。
教堂的平面为东西向,入口在西侧,推开小小的门,我们突然被震撼了!这是一个以木构为主的教堂,屋顶纯粹的造型、完全对称的布局和木构架让我们想起了诺亚方舟。极简主义的木柱、横梁和长凳,展示了大师的精湛工艺和精致的材料和细节。天花板上垂下的细细的铁质灯具,仿佛是划桨一样。顺着方舟前进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位于东侧的十字架和两端的烛台,细细的铁件与铁质灯具形成一体的风格。另有一个独特的设计是在屋顶和墙面的交接部,没有运用实体墙面而是运用了透明的玻璃,光线柔和地射入室内,仿佛琴键一样在墙上弹奏出赋格一样的韵律。这一设计使得这一叶方舟的外围仿佛笼罩着一层光晕,充分呼应了村民新精神寄托的主题,又使得室内显得极为通透和轻盈。想来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会正好照射在室内的十字架上,更显神圣。
从震撼的室内出来,你能发现种种特别的细节,体现大师的匠心。比如,简洁的入口设计和现代感的扶手。比如表皮材料的运用,你会发现烤过的木片在向阳面和背阴面在不同的日照下呈现不同的颜色,向阳面还保持着原来的棕红色,而背阴面则逐渐呈现出深灰色,叶子尖头的两端,正好一明一暗,一荣一枯,可能他想表达的,就是一种四季的交替与生死的轮回。
图片来自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8/09/41626.html?preview=true&preview_id=4162
卒姆托大师说过,「最终,建筑以建成的形式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到归宿。这是它存在的地方,是它宣扬自我的所在」。于是,在这个浮躁的春天,在追名逐利忘却了工匠精神的世界里,我突然想起了那个六月,那个高山上的小建筑,它像一叶精神孤舟,慰藉着俗世的我。
坐标:Switzerland,Graubünden Sumvitg ,Sogn Benedetg 。
声明:除特别标注外,本文所有图片和文字版权均归穷游账户lyandkoala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
穷游精华作者,穷游精华Biu主
139赞
文章更新于2019-03-20发布于2019-03-20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
全部评论(3)
穷游精华作者,穷游精华Biu主
lyandkoala(作者)
回复 @被遗忘的兔纸: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这是两种翻译啦,以前经常叫作普利策奖,后来为了跟其他奖翻译区别开来,叫普利兹克比较多了。
2019-04-21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