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ais Garnier-歌剧里的歌剧院,史上最早的竞标建筑
法国人,尤其是巴黎人,去剧院看歌剧舞剧是他们的传统和爱好。
巴黎现在有三个国家歌剧院,分别是Palais Garnier、Opéra Bastille和3e Scène。实不相瞒,去年此时我也曾斥巨资(80欧元)购票前往巴士底歌剧院(l 'Opéra Bastille)观看《蝴蝶夫人》。故事是个好故事,演员也是高水平的演员,只能说由于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和对歌剧语言的无知,导致我戏未过半,几欲昏睡,最后趁着中场休息仓皇离场,从此打消了在歌剧欣赏的道路上前进的念头。
但是,不看歌剧我们还不能看看歌剧院吗。巴黎的三处歌剧院之中,Palais Garnier绝对是其中的王者,这一点从它的名字也能看出:Palais在法语中的含义是皇宫、宫殿。
加尼叶宫以它的建筑师Jean-Louis Charles Garnier(查尔斯加尼叶)命名。它的前身是皇家歌剧院。 1858年1月14日,无政府主义者试图杀害在歌剧院外下车的拿破仑三世与皇后,帝后没有被干掉,歌剧院被干掉了。侥幸逃生的拿破仑三世决定建造新的巴黎歌剧院,并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方式-竞标来为歌剧院寻找建筑师。
用通俗的话说,加尼叶歌剧院就是一座创世纪的建筑,它从设计模式之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带有歌剧院选址的竞标海报
1860年,辗转游学于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的巴黎建筑师加尼叶参加了歌剧院的重建项目投标,以混合着巴洛克、洛可可等各种极尽奢华的设计风格中标。
加尼叶设计稿
人们通常把这种混合风格、“拿来主义”的设计叫做折衷主义。加尼叶歌剧院就是折衷主义的代表作,也是加尼叶设计生涯的巅峰之作。
加尼叶歌剧院正面
1875年,巴黎歌剧院落成,加尼叶为这座以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主的新歌剧院正立面添上了繁复的雕塑装饰。
顶部的两座金色雕塑是雕塑家查尔斯古梅利的作品,题为“和谐”与“诗歌”,在它们下方有一排头像,都是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莫扎特、巴赫这样层级的作曲家方可占得一席之地。
底层廊柱上的一组雕像包含 9 个人物,是建筑外立面上内容最为丰富立体的群像,分别是《器乐》、《歌》、《唱》以及《舞蹈》。其中,《舞蹈》塑像因为前卫大胆地雕刻了三位女性纵情舞蹈的裸体形象而受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猛烈抨击,甚至被泼过红墨水。
身后的《舞蹈》塑像
位于9区的加尼叶歌剧院在现如今热闹非常的老佛爷百货大楼对面,建筑宽125米,长达173米,总建筑面积11000余平方米。
歌剧院入口处有一座加尼尔的纪念塑像,上面刻有歌剧院的平面图。从这里进入,穿过歌剧院的票房,就是人们在观赏演出前等待的大厅。
大厅天花板上有一个雕刻有精美纹饰的日晷图案,仔细观察上面的字,发现竟然暗藏玄机:写的是建筑师的全名查尔斯加尼叶以及歌剧院的建设年份1861-1875。
正对大厅的女神像是皮媞亚,她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女祭司,负责向信众传达神谕。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掌握着光明、预言以及音乐。据说,法国的年轻人有在皮媞亚雕像前求婚的传统,因为他们相信代表着光明与未来的阿波罗一定会在这座音乐殿堂中让皮媞亚送来祝福。
不看歌舞剧又能参观加尼叶的官方办法是花12欧元预约一个导赏团,而最近的热播美剧《Emily in Paris》 又给了我一个新的灵感:跟随着剧中镜头去欣赏歌剧院,就不会漏掉它最经典的那一面。
比如这个进入剧场的这个楼梯,四通八达,占据着大厅最重要的位置。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楼梯的每个部分所选用的大理石材质都是不同的,据说加尼叶使用在这个楼梯上的石材有十几种颜色和纹路,被淑女们的曳地长裙摩擦出幽幽的光泽。
这个楼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巴黎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礼仪的绝佳场所。在这里可以常常遇到几位老师带着十几岁的中学生们进行“Be a gentleman, be a lady”的现场教学,从进入剧场,到观赏礼仪讲得仔仔细细明明白白。回想我的十几岁,哪里有机会这样锻炼,难怪看《蝴蝶夫人》要犯困😂。
低头看过地,就抬头望望天。
楼梯上的穹顶因为描绘了许多希腊神话的典故而被加尼叶称为“奥林匹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居所。 《艾米丽》一剧出也出现了天顶上的另一幅油画,它们都是画家保罗博德里花费了9年时间完成的精心之作。
楼梯两侧有一些小小的阳台,是供观众们在中场休息时间茶歇、社交使用的。剧中的大设计师举扇凭栏,我也依样画葫芦。可我缺的是时尚的扇子吗,又或许是时尚的Sense吧。
藏在两位女神身后的,是围绕着剧场的走廊和31位音乐家的塑像。塑像旁的一扇扇门,通向的是剧场的包厢,其中8号包厢是拿破仑三世曾用过的皇家包厢。
加尼叶歌剧院的这个剧场号称具有欧洲传统歌剧院中最大的舞台和最多的观众席,有约2000个座位,可以容纳450名演职人员。
舞台净高33米,在那个没有麦克风的年代,全靠演员们深厚的功力和马蹄形起坡的剧场格局才能把歌声传递到最远处“山顶”观众的耳朵里。
剧场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凸显皇家气质。大幕上的金色饰边和拉起一半的红天鹅绒幕布画的十分逼真,与座椅的红丝绒材质几乎难辨虚实。
剧场天顶装饰得象一枚皇冠,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画作环绕着中央的巨型水晶吊灯重达8吨,这个灯还闹出了一个著名的故事。
歌剧魅影海报
1896年,巴黎歌剧院在上演《忒提斯与培雷》时,坐在大厅13号座位的女士被上空掉下的水晶灯砸中。这个事故给了一位名叫加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的记者创作灵感,他在1910年将巴黎歌剧院的旧事逸闻融入进了一部名叫《歌剧魅影》(Fantôme de l'Opéra)的小说中。
小说主线是一个三角恋故事,围绕着歌剧院女高音Christine和她的老板劳尔、爱慕者“魅影”(Phantom)展开。歌剧院女高音Christine偶然间遇到“魅影”,“魅影”爱上了她,对她倾囊相授、悉心照料。为了让Christine成为女主角,对歌剧院的结构、地形了如指掌的“魅影”甚至不惜设计了一系列事故为Christine能当上首席清除障碍。而Christine却爱上了她的老板劳尔。“魅影”因爱生妒,由妒生恨,从而开始了报复和谋杀。故事的结局,也还是因为爱,“魅影”选择成全了Christine。
这部小说在1986年被改编成歌剧传唱全球。据统计,《歌剧魅影》至今已经在全世界逾20个国家110个城市上演了超过65000场,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票房。
在《歌剧魅影》这个故事中,“魅影”专门包下歌剧院5号包厢来欣赏Christine歌唱。也因为这部小说大获成功后又被改编为歌剧上演并经久不衰,5号包厢成为加尼叶歌剧院最受游客欢迎的角落,人们经过这里都会争相打卡留念并抬头寻找“魅影”的视角。
在剧场两侧的,是像皇宫一般流光溢彩的排练厅。
在这里,排练过舞剧《天鹅湖》,也上演过法国第一部歌剧《波莫纳》。王子的披风,仙女的纱裙,演员们的芭蕾舞鞋陈列在橱窗里,堆成圣诞树,都是付出心血、挥洒汗水获得的成就。
加尼叶会同上百位艺术家,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把歌剧院精雕细琢,填满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光是壁画的面积就超过500平米。因为花钱太多、耗时巨长,效果又太过金碧辉煌,几乎集各种华丽风格之大成的歌剧院在建成时并不为当时的社会大众所接受,甚至被巴黎市民一度戏谑地成为“巴黎首饰盒”。
时至今日,歌剧院这种繁复耗时的美才逐渐获得认可。
与其他参与建设歌剧院的艺术家们一起,加尼叶一边拿着微薄的薪水,一边接受着外界的批判,坚定地把歌剧院建成了他“蓝图”中的样子。
查尔斯加尼叶曾说,“我认为,比起面包,艺术家们赖以生存的,更是荣耀。”
305赞
文章更新于2020-11-25发布于2020-11-18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