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百货公司
接续上一篇的巴黎拱廊街,今天我们来到下篇的百货公司。
来到巴黎旅游,购物一定是不能阙漏的环节,尤其是团体的旅游活动,旅行社都安排在歌剧院区的拉法叶或是春天百货购物。左岸的乐蓬马歇(Le Bon Marché)也是一个标榜贵妇百货公司,受到独立旅行者的欢迎。
至于,明年开幕的莎玛丽丹(Samaritaine)百货,不知道会在这战场中得到多少的注意力。
今天就来谈谈百货公司这个东西。如果你有读过佐拉的”妇女新乐园”,想必对里面稍稍的肥皂剧剧情有点理解或是翻白眼,就是一位没有钱、瘦巴巴、带着弟妹生活的女孩最后得到百货公司大亨的青睐,终于麻雀变凤凰的故事。
虽然很陈腔滥调,不过毕竟那是接近140年前写的故事,那种高、富、帅总裁爱上平淡无奇小姑娘的浪漫小说,在我们这一代还是很受欢迎的,不是吗?
每个时代都有其背景故事,左拉身处年代背景是属于第二帝国、第三共和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法国经济与社会突飞猛进,都市化的工程让巴黎蜕变成一个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人们在拱廊街的购物与消费习惯不仅移动到香榭大道和玛德莲教堂等街区,同时也开始前往了所谓的百货公司。
在百货公司诞生前,有种名为”新商品商店”(Magasin de nouveautés)存在,顾名思义就是各种不同新型商品介绍让社会大众知道,以达到购物的目的。譬如说,折扣季活动的始祖Maison du petit saint Thomas、今天在左岸有名的双叟咖啡馆Les Deux Magots都是这一类型的商店。
而1824年巴黎才真正诞生了百货公司La Belle Jardinière,也是这个时候才开始了统一定价的策略。以往,顾客在商店里购物时,商品并无标价,所有的价钱都在销售人员的脑袋里,这些雇员也仅知道老板们可以接受的最低售价,于是议价行为是很常见的。越高竿的雇员越能为老板创造利润,当然也越有成就感。
如果,你没有在商店购买足够的商品,销售人员对你不仅翻白眼,也常常在语言上冷嘲热讽,所以大部分的人进商店是一定要买东西,同时是一种下好离手的概念,赶快买、赶快闪的方式(这个方式在今天应该很受老公们的欢迎吧)。
直到乐蓬马歇的店主,采取了一种自由进入的概念,也就是进商店不强迫消费的概念,你可在店里触摸柔顺的布料、试喷香水等等。
在这个时期,百货公司开始兴起,« 罗浮宫百货公司Le Grand Magasin du Louvre »位在罗浮宫与皇家宫殿之间,主要客源来自于1855年全世界各地前来参加万国博览会的客源。接下来,乐蓬马歇、拉法叶、春天、莎玛丽丹、BHV等百货公司彷佛如雨后春笋般林立。每个商家也有他营业的特殊项目与方式。
春天百货,在每年春季开始就会提供给前来商店的顾客一把紫罗兰。
拉法叶百货,刚开始是贩卖在歌剧院区工作的女孩们一些小玩意儿、发饰、缎带。同时,要求店里的销售人员把身着高级订制服装顾客的衣样画下来,当晚在工坊里面制作,隔天一大早,一模一样的服装就出现在展示柜里。
BHV,刚开始只是贩卖家庭用品,有种法国版特力屋的模样,直到第一代老板过世后,BHV才增加服装销售品项。
莎玛丽丹,采用严格的业绩销售制度,也就检查人员穿梭在各个柜位间,盯紧着销售人员一举移动,这样的措施虽然紧迫盯人,但公司却把营利的一部份分享给这些售货员。
此外,许多的企业家不仅会做生意,也是艺术的喜好者。今天我们在罗浮宫或是奥赛美术馆看见的画作,其中有不少是私人收藏后,捐给国家博物馆。收藏于奥赛美术馆,米勒的晚祷,即是其中的一幅画作。当然,也有慈善家,捐赠衣服、食品等给该街区有需要的人。
除此之外,百货公司也开始流行起来生产自家广告用商品,像是年历、食谱、小朋友的玩具等...。目的是为了要增加曝光度、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今天,一部分的百货公司关门大吉、现存的大多都易主了,只有拉法叶一直以来由同一个家族营运。乐蓬马歇、莎玛丽丹同属于LVMH集团 ;BHV、Eataly属于拉法叶集团 ;至于春天百货的大老板则是中东国家卡塔尔。
上图中的相片是我在旧货市集挖来的乐蓬马歇1935年与1982年发行的年历
。
111赞
发布于2020-10-19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