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之禅思,谈龙安寺枯山水庭园

实体之禅思,谈龙安寺枯山水庭园

  

日本人十分推崇枯山水的制作,自枯山水出现,无论是古今,庭院园艺,盆栽摆设,到处都能看到枯山水的存在。枯山水这一词最早著之于书面出现在《作庭记》中,文中提到“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号曰枯山水”。这一句话其实是取自《周礼论》中的“山泽无水谓之枯”。在《作庭记译注与研究》一书中张十庆将枯山水式园林定义为:“于庭上表现自然山水景观时,抽去了水这一要素,枯山水的本质及关键在于无水。至于日本中世以后,以石像山,以砂拟水的抽象枯山水的所指范围则甚窄。”同时在《尺素往来》一书中也对此有相关的文字表述。枯山水将禅宗美学发挥到了极至,除了舍去水体外,同时也舍去传统意义的假山,以及岛屿和植被。仅留下白砂为水、点石为山屿、苔藓为树原,并点缀其他造景。

禅宗的哲学思想充分体现在“枯山水”中,枯山水的根源源于南宋水墨山水画,水墨画为中国绘画中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只由黑白两色构成,撇除了杂色事物的干扰,追寻对象的本心,描述由表象转向本质,将单纯的画意升华。这种恰恰符合了佛教哲学美学,佛教强调的是超越凡俗世界的羁绊,进入一种超验的精神存在,是要摆脱尘世的羁绊。

“枯山水式园林”经过日本禅僧对山水画的演绎后加入设计者自己的一些文化哲学思考,推陈出新,奠定了日本古典园林独特的基调。由真山真水转向非现实意义的伪山伪水,纯粹以意境来构建园林。从中国的人型山水园林中分离,演化成天型山水园林。

枯山水的主要构成就是砂与石。从宏观上来看砂其实也是石的一种,被无限分割的石,从而突出作为假山岛屿的巨石,寂然傲立在砂海之上。将存在感及空间感无限延伸,更具空寂之色。

以砂喻水是枯山水中一个重点所在,枯山水中的砂会被布置成各种几何图形,通常是最简约的,线,正方形,同心圆。数学的直观表现形式就是几何,几何是对世间诸多事物的抽象表述和归纳,具有哲学的思考意义。同时砂与水有着共通之处,砂与水都有类似的流动性,纯净性,都被作为过计量时间的工具,如砂漏,流水钟,可以引申出衡量生命长度的作用。尘归尘,土归土,百年以后无论功名利禄都化为一冢黄土,归于砂尘。“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即河沙世界,意思是诸如恒河沙数的佛世界。枯山水的诸多砂石也隐含着这种思想,在诸多佛世界之下就越发月显现出人类自身的渺小,与宇宙相比,世界诸如砂石,与世界相比,人诸如砂石。在枯山水式园林中,人类可以放低自己的身态,于砂等同,与无限多的砂石对话,直指自心,融入于众多砂世界之中,以小见大。

在抽除了诸多感官元素后,枯山水完全是依靠参观者的主观印象,依靠个人感悟来感受园林中所蕴含的理念和精神。既有自然壮丽之美,又有生命短暂之哀。让参观者通过对景物而回到自身生命的思考,得到精神的升华。枯山水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枯,在于动静、有无、多少这几组概念的相互对立冲击之中,以无水观水。因为当我们看到了事物的一极时,也就相当于看到了事物的另一极。很像一幅未完成的画,在画家尚未画出的部分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动态呼之欲出。与生生不息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并没有时时刻刻都在运动的水景承载其中,是凝固的美学。枯山水是抽象的概念的现实化,是自然景色中某一点某一时刻的概括,可以看成是立体的山水画,是一种枯寂的永恒,至美至哀。

枯山水可以看作是实体化的禅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正是对枯山水式园林的写照。独特的写意手法简约而又面面俱到,抽象而又充满意境,与自然景致和人文思想的巧妙融合。将观者引向了更加悠远的观赏境界。相对来说,虽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同样有类似的写意手法,例如用瘦、透、漏、皱、丑的奇石来拟作奇峰峻岭的假山等,但若与枯山水相比,就要错综复杂的多,无法像枯山水一样简约。这正表现中日两国之间哲学与美学之间的异同。

龙安寺位于日本京都的右京区,为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寺院。龙安寺山号为大云山,创建于宝德2年(公元1450年),将当时的一所贵族的别墅,改建为禅寺,以其中的枯山水石庭而闻名。

图片引自Günter Nitschke.Japanese Gardens.TASCHEN

图片引自Günter Nitschke.Japanese Gardens.TASCHEN

龙安寺的枯山水石庭由一条长方形铺置的白砂地及十五块大小不一的石块构成。这组置石的排列据说蕴含着一个中国的传说“虎负子渡河”,也是古代一道著名的数学题,大意如下:母虎有三个虎子,但是有一只十分凶残,会吃掉其他小虎,如何将三只小虎都完好的带到河的对岸,这个便是问题的由来。在传说中,将要到达的彼岸可以看作为得道解脱的境地,而“虎负子渡河”的重复和辛苦则代表修禅的路漫长而又曲折。

这组置石的组合别有独到之处,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观看石庭,都会有一块石头是看不见的,日本人传承了我们中华文化中月圆则缺,水满则溢的思想。十五块置石正是象征着圆月的含义,作为圆满境界的十五,如果缺少一点便不是完美状态,此种设置正式为了追寻近似完美的完美。龙安寺枯山水除了置石的底部有植有少许苔藓外,没有任何的植物和水体,可以说是枯山水式园林的极致表现。

以禅宗哲学的角度来看龙安寺枯山水,首先是作为“空”的直感,禅宗哲学提倡在感性经验中实现超越和提升以达到空的境界。空的境界不是如字面上所示的空无一物,而是对世间万物的一种极大概括,但又不会特指某一物。空是人对自身及事物存在的超越和顿悟,枯山水虽然是极抽象的写意园林,不能直接表现其所代表的意图和内涵,需要通过观者经过思考共感来完成对这一主题的追寻,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一次的欣赏都会带来不同的观感,不同的体悟。直指人的内心,以达到由景观心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日本禅宗中所说的佛性。所以在禅宗哲中,“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实现人生的不自由到人生的自由境界的一把钥匙。“悟”带有禅宗哲学的特性,也是禅宗哲学的界限。这种界限就在于,“悟”可以提供一种自由的直觉和象征,帮助人们保持对自由的“念”。

单纯从审美的意图来看,审美经验的基础包括纯粹美和形式美,这两点也是决定审美的决定因素,他们既依赖人类最原始的感官能力,也需要通过人类最高等复杂的心灵感官来审视,枯山水正是这两种美的现实表现。

枯山水表达的含义并不是在于表象的具体意义,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对立统一。“没有人可以想像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正如康德提出,时空不是现实的存在物,也不是物的关系,而仅仅是我们直观的形式。人类可以通过直接感官,即外感官,将事物表象区别出来,但事物必然存在于空间之中。人类也可以通过间接感官,即内感官,来审视自身或者外部事物的内形态,这些属于内部审视的物体被归根于时间,可以在时间之中被表象。通过感性直观的结合,我们可以得到时间和空间这种纯形式。


唐代著名禅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同样,也可以用这三重境界来分析龙安寺枯山水。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就是人的直观印象,所见的山水皆为客观实体,是人类原始感官能力的纯粹接收结果。这时看龙安寺的枯山水只不过是一堆砂石而已,充其量算是摆放的十分有意思的砂石。这也是很多不懂禅意的人的第一直感。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在用禅宗哲学的观点来看问题时,就不是简单看待事物表象的形式,而是以禅悟的角度来面对眼前的风景,于是山水的本质意象就逐渐从客观时空中孤立出来,通过观者的心境进行折射,此时山水皆不是山水。而是在观者的视觉感官主观意识和精神分析的客观意识中追寻平衡点,此时遍铺的白砂和叠石组合不再是原有的砂石直感。可能是虎负子渡河,可能是大海中的岛屿,也可能是云海中凸现的山巅。但,绝不再是白砂与叠石,只是,这又落入另一种执念之中,一种为了“看山水不是山水”而看的执念。

“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返璞归真,可以作为这句话的一个诠释,但又不是十分确切。正如同黑格尔的逻辑三段式一样,肯定,否定,最终得到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经过否定之否定,不断的证明,回归到第一感观,山水被彻底的从所在的时空背景中独立出来,认知的分析角度已经不复存在,否定了其意向的存在。此时山水再次成为山水,成为了观者感悟的契机。此时,枯山水中的白砂和叠石不在具有“山水皆不是山水”中的感念,再次回到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观者也因此从外在再次回到内在,悟到真正的自由,这个从所在的时空背景中独立出来的枯山水,也只是观者禅悟的“念”。


龙安寺枯山水遵循了禅宗哲学中“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意境,也是对禅宗哲学的一种完美诠释。同时欣赏枯山水式园林需要“‘静’观其‘变’”的观览心境,也是对禅宗哲学“静与变”时空观的一种回归。


#日本#京都#世界遗产#美图

穷游精华作者,穷游精华Biu主

lyandkoala

来自北方的熊和来自南方的考拉,旅途中相识,同样喜欢摄影的吃货夫妇,携手走天涯,种草萌萌哒。

微博:lysuna
ins:lysuna
知乎:考拉
关注
取消关注

121赞

文章更新于2019-06-16发布于2019-04-03

收藏
分享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

熊和考拉走天涯

绚烂的星辰,深夜的美食,有趣的故事,带你体验旅途中的各种小美好。

订阅
取消订阅

全部评论

有什么想说的嘛?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文章

京都烟云 · 十七处世遗的故事 | 野望与风雅:将军的金阁与银阁(上)

1950年的一个夏夜,天气依然湿热,京都的鹿苑寺里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金灿灿的舍利殿在火光中愈发梦幻和虚无,战栗的上空...

京都烟云 · 十七处世遗的故事 | 天龙风云(上)

天龙寺的名字,总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金庸老爷子里的天龙寺是大理段氏的家庙,无论是六脉神剑招式之奇,还是枯荣大师面貌之怪,...

京都烟云 · 十七处世遗的故事 | 平安风流何处寻 但见彼岸凤凰飞

如果要评选日本古建中的第一美女,那无疑是平等院凤凰堂。在旅行中你见到它的几率很高,10日元硬币的背面就画着凤凰堂。

京都烟云 · 十七处世遗的故事 | 空海和最澄的双寺传奇(下)

今天我们感受到的空海的形象,像是平安时期的网红,俊逸不凡、天生慧根、外语不错、书法一流、唐密教的嫡传宗师……《妖猫传》里...

京都烟云 · 十七处世遗的故事 | 野望与风雅:将军的金阁与银阁(下)

如果说金阁寺代表了将军无上的野望和辉煌,那么银阁寺更多地代表了将军的淡泊与风雅。银阁寺的故事,开始于室町幕府的八代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