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封图

听见敦煌(六)《一间1000多年前的民间地产讼诉案,在这个隐秘的洞中被凝固成历史的遗珠》

跟着声音玩敦煌  ·  2018-12-27

关于藏经洞,我们在前几期故事中介绍过。在1900年,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带人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一丈见方、六尺多高的复洞,洞里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初的经卷和文书,这就是震惊全世界的“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的内容包罗万象,最多的是佛教典籍;在宗教文献之外的文书,数量虽然不大,但内容却相当丰富,涉及到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社会、语言、音乐、天文、数学、医学等各个方面。其中也有不少经济类文书,虽然记录的是经济生活,但也包含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故事。其中有一件文书,编号是P.3257号,它是归义军曹元忠时期的一件民事法律文书,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一个关于土地所有权诉讼的案件。主人公是一个寡妇,名叫阿龙。

先简单解释下,什么叫归义军?归义军,归来的归,义气的义,从名字上看,就有收复回来的意思。一点儿没错,归义军指的就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至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间的沙州地方政权武装。由唐朝名将张义潮建立,并推翻了当时吐蕃对沙州长达六十年的统治,将这个地方重新归唐朝管辖。沙洲,指的就是自汉代到隋代的敦煌郡,唐代初年改名为沙州,下面管辖敦煌﹑寿昌两个县。

唐末,节度使张承奉叛唐建立“西汉金山国”,914年被甘州回鹘所灭。沙洲长史曹议金夺取政权,开启了敦煌的曹氏归义军统治时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方王国。敦煌在曹氏的统治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维持了130多年。那么曹元忠,就是第四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也是掌权时间最长的归义军节度使。其在任三十余年间,保障丝绸之路通畅,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支持佛教,开窟造像。

敦煌壁画中的曹元忠供养像

敦煌壁画中的曹元忠供养像

交代了时代背景后,说回寡妇阿龙的故事。话说,在公元945年十二月的某一天,阿龙直接呈上一纸诉状給当时的沙州地方最高长官曹元忠;她是原告方,被告方叫索佛奴,诉讼理由是要求索佛奴返还占用了十多年的口分地产22亩,不然她就生活不下去了。诉状交上去没多久,曹元忠长官就批复,此案交马步都押衙王文通查核此案。

古代人的效率着实很高,王押衙很快就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阿龙的儿子索义成在十一年前的三月十九日,由于获罪而被流放到瓜州。他们原有的祖传口分地32亩,索义成交給他的伯父索怀义佃种,相当于伯父向侄子租种土地。他们两家还签订了协议,约定伯父索怀义获取土地上的所有收获物,但要承担耕种该地应缴纳的赋税和有关的徭役。姓索的当时在敦煌是个大姓,另外他们索氏族人里有个叫索进君的,从小落户在南山吐谷浑部落,索家在分家时,没有把这个索进君考虑进去,也没給他预留土地和房子。后来,索进君从南山部落偷了两匹马回到沙州,归义军政府收一匹马,并给了他一定的奖励。索进君说,我现在要回来定居了,你们要给我分地,不然我没法生活。

《敦煌掇琐》中对这个案卷的记录

《敦煌掇琐》中对这个案卷的记录

所以,当时的官府就将寡妇阿龙的儿子租給他伯父索怀义的32亩土地中的22亩分給从外地回来的索进君。

官府分配这22亩土地的时候,伯父索怀义外出放牧官马不知情,回来后他知道了,但因为这些也不是自己的地,所以就没有到官府去理论,说清楚这些土地的归属。而寡妇阿龙很不服气,她想去官府理论把土地权要回来,但她也有顾虑,想到自己是罪犯的家属,也怕被斥责,所以就一直没有把诉状交上去。

这个产权不清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外来户索进君由于以前一直住在南山部族,所以他也不太懂农耕,估计也不算勤劳的人。在敦煌住了几个月以后,他觉得太艰苦了还是回山里去吧,种地不如偷马卖钱来得简单;等他回南山以后,那22亩土地又被他的侄子索佛奴拿去种了——从我们现在看来,这其实是个“三角债”问题。

再后来,寡妇阿龙被流放的儿子死在瓜州,年迈的阿龙与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饥寒交迫,平时靠乞讨为生,实在是很艰难。所以阿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归义军官府呈上诉状,要求索佛奴归还那22亩土地。

押衙王文通经过调查取证,将寡妇阿龙的申诉、阿龙儿子与伯父的契约、询问索佛奴、阿龙和伯父索怀义的笔录一共五份文件,一同上报給当时的沙洲刺史曹元忠。从下令查核这件事,到王押衙上报,到曹元忠收到笔录亲自下达批示,一共用了多少天,大家猜一猜?

曹元忠时期修建的莫高窟427窟窟檐

曹元忠时期修建的莫高窟427窟窟檐

想不到吧,前后五天,这件沉积了11年的案子就在曹元忠的亲自批示下解决了。曹元忠的批示是这样的:官府分配给索进君的土地不能反悔,但既然索进君已经回到南山,这22亩的土地使用与收益仍然由寡妇阿龙祖孙支配。看着很简单,但从现在看来,这个判决依然很厉害,既维护了官府先前的决定,又关怀了弱者的权益。

寡妇阿龙的故事在藏经洞遗书中被详细保留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敦煌遗书中保存的《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敦煌寡妇阿龙牒》,它详细记录了官府办理民事诉讼案的完整过程,在我国法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在我国档案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份文书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

从此案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诉讼是免费的;而且从立案、受理到结案,只用了五天时间。如此快的办案速度,就是在今天也很少见。这样一个普通的民间地产纠纷,经过提起诉讼、立案受理、调査取证、判决结案四个基本的审判过程,而且得到了当时最高长官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当时的经济生活和敦煌社会安定的密切关系。

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雕印《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

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雕印《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案件的调査取证方式,与现代审理民事案件的方式有相似之处,就是主要通过询问当事人调查取证。这个案件中不仅有物证(契约),而且有当事人陈述。每位当事人陈述完毕后都要签字画押,构成了完整的证据体系。这件契约文书反映了一千多年前的各种法律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证据制度、契约效力等,也为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供了佐证。

不知道你听完了阿龙的这个故事以后,有没有对我们古人的智慧,更增加一份了解和敬意。在纪录片《敦煌》中,也专门描述了这个藏经洞遗书中的地产纠纷案。

我是杨婕,感谢您收听我的声音专栏《听见敦煌》。我们下一期再会。

#历史文化

跟着声音玩敦煌

公众号:秘境天空
微博:杨2婕娜姆
关注
取消关注

379赞

文章更新于2019-01-03发布于2018-12-27

收藏
分享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

五感敦煌

往返近六十次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不一样的敦煌与丝路

订阅
取消订阅

全部评论(2)

有什么想说的嘛?

ferae

有意思

2019-05-31 · 回复

cuashdor

有趣!!!

2019-05-31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