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封图

听见敦煌 (二)《一位行脚僧的奇遇——乐僔与莫高窟》

跟着声音玩敦煌  ·  2018-12-10

敦煌最初与流放有关。根据《尚书》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jí)鲧(gǔn)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三危”指的就是敦煌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而“三苗”,就是曾经生活在长江流域“洞庭之水”的三苗部族,由于在与中原部落的战争中遭遇失败,却又不服,时时反抗,因而被舜、禹先后放逐到了敦煌。

《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三危山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的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归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三危山,和尚沟里无和尚

三危山,和尚沟里无和尚

再后来,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僔,他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方。到了三危山已是傍晚时分,突然,他看到山上金光万道,好象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出现;书上记载叫做“忽见金光、状若千佛”的壮观景象,乐僔和尚心想:“这里肯定是圣地!”于是,他就请人在这个“灵岩圣地”的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佛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当然,这只是莫高窟之名由来的一种说法。

秋日里的莫高窟

秋日里的莫高窟

经过历代的修建,洞窟不断增多,到七世纪时,莫高窟已有一千多个洞窟,因此,又被称为“千佛洞”——这个故事,是在莫高窟保存的公元698年《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上所记载,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莫高窟最初的开凿动机和时间。而“金光”和“千佛”的突现,是“佛祖显灵”还是自然奇观,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后来,终于有学者试着解开了其中之谜……

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口,造窟一龛。
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傅师龛侧,更即营建。伽兰之起,滥觞于二僧。
复有刺史建平公、东阳王等各修一大窟。后合州黎庶造作相仍,实神秀之幽岩,灵奇之净域也。西连九陇坂,鸣沙飞井擅其名;东接三危峰,泫露翔云腾其美。

“金光”,其实是自然界在一些特殊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较为常见的一种大气光象,即宝光;而“千佛”则是观者自己的身影投射到宝光环中所形成的。由于云雾迷漫导致本影轮廓模糊,使观者误将其当作“佛祖”显灵,再加上半影或虚影的错位放大,相互重叠及遮掩作用,特别是当激动的观者对宝光环中的影子手舞足蹈,甚至摇头晃身时,更觉得光环中有无数个“佛体”在跃动。

这一解释刚一公开,就引起了普遍的关注。由于此前对宝光的成像原理尚未取得一致公认的理论,所以使人们对宝光的认识肤浅而显得神秘。长久以来,人们无法科学解释敦煌莫高窟创建的原始动机。用现代气象物理学解释,莫高窟的“金光”和“千佛”是在光的“衍射—反射”成像原理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光象,又称为“宝光”——这是一种在云雾山地常见的大气光学现象,以往在峨眉山多见,故有“峨眉宝光”之说。实际上,宝光在黄山、庐山、五台山等地区,甚至一些稍有起伏的平原地带都可以看到,乘飞机在云上飞行更是司空见惯。

这样的金色光影变幻,在莫高窟的傍晚经常可以遇见

这样的金色光影变幻,在莫高窟的傍晚经常可以遇见

由于大多数游客游览莫高窟的时间都是在白天,很难见到这种金光现千佛的景象。实际上,莫高窟的日出与傍晚都是极美的。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曾这样描写他看到的莫高窟日出——

“当一轮红日从嶙峋的三危山高峰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完全被眼前壮观的景象陶醉了。不远处,透过白杨枝梢,无数开凿在峭壁上的石窟,像峰房一样密密麻麻。灿烂的阳光,照耀在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像一幅巨大的镶满珠宝玉石的锦绣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心动魄,赞叹不已。一股涌自肺腑的对伟大民族艺术的敬仰爱戴的心情油然而生。”

在敦煌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在莫高窟看落日。站在山坡上远眺,整个石窟渐渐暗了下来,好似剪影,它背后是万丈金光,天空中有粉色的云霞、白色的沙雾,整个世界都变得虚无缥缈起来。身临其境中,会忘了莫高窟是在荒漠中。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去敦煌,特别推荐在莫高窟感受一次日出或者日落的神奇景象。

最喜欢的一张莫高窟北区,来自敦煌研究院网站

最喜欢的一张莫高窟北区,来自敦煌研究院网站

关于三危山金光之谜已经解开,那么,我们也试着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的角度来了解,莫高窟为什么会选址在敦煌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城?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莫高窟的开凿、修建绝非偶然,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敦煌地处荒漠戈壁腹地,为使洞窟免遭风沙侵蚀,先民们将莫高窟选择修建在鸣沙山砂砾岩上,坐西朝东,与东面的三危山隔河相望,呈蜂窝状排列的洞窟最高处不超过40米。冬季,风沙主要从洞窟背面的西方刮来,经过窟顶时呈45°角吹下,与洞窟之间形成“死水区”,吹不到洞窟。到了夏季,东风盛行,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又成为天然屏障,使风沙无法直接威胁到洞窟;因此,莫高窟便成为干燥区域里一个最安全的地带。

“大王叫我来巡山”

“大王叫我来巡山”

莫高窟选择在远离敦煌市区约25公里的地方,则体现了佛教修行与世俗生活隔离、与大自然相融的思想。洞窟依山面水,窟前的宕泉河水滋润着周围的林木,荒漠绿洲不仅形成了莫高窟独特的清幽风光,还有效地阻隔了阳光对洞窟的辐射。从公元366年创建算起,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沧桑,莫高窟仍然保存了历朝历代共735个洞窟以及大量的壁画和彩塑。古人对洞窟地理位置的科学选择,为莫高窟的开凿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莫高窟环境老照片(上&下图)

莫高窟环境老照片(上&下图)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虽然如今敦煌只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城,但在古代却是与长安、扬州齐名的全国大都市。丝绸之路开通后,敦煌作为汉唐帝国通往西域的门户,成为“咽喉之地“、“华戎交汇一都会”、繁华一时的国际城市和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文化交汇大舞台——这是时、地、人最集中的体现。

公元四世纪时的敦煌,各国商贾在这里云集,来往商人为祈求生意兴隆、人身平安,需要高级道场举行祈祷仪式;加上华夏内地动乱时世家大户、僧侣及大批民众纷纷来到敦煌避难移居,他们也出资开凿石窟。一代复一代,终于在唐代形成了莫高窟千窟峥嵘的鼎盛局面,也让我们有幸在一千六百多年后,依然能领略到这个”沙漠里的美术馆“、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

我是杨婕,感谢收听我的声音专栏《听见敦煌》。我们下一期再会。

(因录制原因,每期音频中可能会有一些隔断,造成大家收听的不便,还请大家谅解。

如果对丝绸之路与敦煌的哪些内容感兴趣,也欢迎在后台里留言给我们,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历史文化

跟着声音玩敦煌

公众号:秘境天空
微博:杨2婕娜姆
关注
取消关注

167赞

文章更新于2018-12-18发布于2018-12-10

收藏
分享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

五感敦煌

往返近六十次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不一样的敦煌与丝路

订阅
取消订阅

全部评论(3)

有什么想说的嘛?

lathraper

感谢楼主的科普

2019-05-31 · 回复

spectera

想去!

2019-05-31 · 回复

cuashdor

真希望可以见一见这金光

2019-05-31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