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神保町:爱书人的修罗场
成为「贫瘠之人」吧!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买,他的精神世界必然因为贫瘠而遭人鄙视。而素日里一向自命不凡的爱书人,一旦来到神保町,就算精神世界丰饶如海,就算海底世界格外精彩,毋庸置疑,那时脑袋里也只剩下三个字——买买买。据池谷伊佐夫透露,东京的爱书人当中存在一个生活标准,即“神保町系数”。仿照恩格尔的理论,如果一个家庭神保町系数越高,那么生活水平就越低(笑)。
以爱书人的感悟,神保町更像是一场考试。考题自非人力所能控制,荷包、书包更是有限,一念及忽明忽暗的竞争者,就连早饭都会影响发挥。
此番我们赶到神保町时,已是临考的前夜。神田的街道被春雨打理一过,休业的书店,有的在落地橱窗上张贴了新刊读物的海报,有的拉上了外冷内热的铁皮卷帘,只在店外留了一座小灯箱,提示不要忽略了作答。抬头望去,彼时只有三省堂的看板仍旧夺目。
“现在,阁下已来到书之银座——请成为贫瘠之人吧!”
神保町的雨后清晨
徒步0分:山本书店(古籍·中国文学·历史·思想·书道)
这里是旅日爱书人的必到之地,神保町唯一徒步0分的书店。店门口白色小看板上醒目地标明了「中国关系图书」,心理上自然也是徒步0分了。这里的图书,无论是日本本土出版,还是从大陆、台湾所引进,皆以中国为核心,内容涵盖中国古代思想、古代史、古代文学、古代哲学、文物考古等等。店内只有两位女性店员,年龄约摸二十出头,一位坐在收银台的正中,一位坐在里屋的小桌旁,都在埋头阅读论文。店内普通出版物的定价相对照顾,或许为了惠泽学林,有那么些许温柔敦厚。
山本书店紧邻神保町地铁站A-1出站口(图片提供:流之君)
山本书店创立于明治42年(1909),已近一百一十岁,现今的店主是山本实先生。第二代店主山本敬太郎掌管此店时,除了经营图书,还于1978年在书店二楼开辟了“山本书店出版部”,也就是现今中国文史哲著作的出版重镇——“研文出版”。在日本,书店经营者通常与出版界、学术界乃至文化界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宜仅以货殖目之。山本书店除了一般出版物,还有不少古籍。里屋有一面开架,架上一半为中国刻本(日本称“唐本”),一半为和刻本,大多保存完好。无论购买与否,随意取阅不受干涉。身后则设有沙发和茶几,遇到感兴趣的书,可以搬到茶几上细细翻检。这就是自在与信任交织充盈的山本书店。
唐本中以晚清同治光绪间和民国刻本居多
《苏文忠公诗全集合注》惇裕堂刻
宛委洞天:通志堂书店(中国原书·中国研究相关)
通志堂书店售卖的大头是来自中国的原书。虽说原书,有的在原产地早已绝版,有的则藏在各大图书馆,没有机会搬进书房。这里除了大陆出版的典籍资料和学术著作外,也能寻找到很多台版书,不少是稀见的绝版书。“通志堂”的店名让人最先联想到的是纳兰容若的《通志堂集》。书店的内部几乎由“书砖”所砌成,几乎只容得下一人进入。倘若两人同行,一人进入书山,一人便只能在洞外伫候了。店内最吸引人的,就是一捆捆贴上“未整理”字条的新到旧书,就算这些书尚被绳索缚住,也要看看有没有“搭救”的可能。店主伊藤文也先生会说中文,非常客气,他说:“研究中国学问的人,值得好好珍惜。”这句话似乎有两层含义,其一自不必说了,另一层或许是: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通志堂,值得大家好好珍惜。
通志堂“山洞”外景
店主伊藤文也先生,注意他身后的书窟
人生的レクリエーション:悠久堂书店(碑帖法书·金石文物·古美术·料理)
悠久堂创立于1915年,现在是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三位店主共同营业。经常在店的是诹访雅也先生,他曾介绍说,悠久堂是神保町一家很特别的书店,对亚洲美术感兴趣的外国游客经常造访,就像到秋叶原一样。“有一天欧美客人的观光巴士忽然在店门口停了下来,刚开始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他们都是想来买日本的古美术印刷品。”店主诹访雅也先生如是说。
诹访雅也先生与加藤刚先生非常神似(《编舟记》剧照)
1920年代的神保町书店街,左上角为悠久堂书店(网络图片)
橱窗内展陈的大部头图录
悠久堂的图书质量上乘、价格允当。众所周知,图录类书籍通常是大书,要么开本巨阔,逢上全集则动辄数十、二十册,难倒了不少买书客。在悠久堂买大型丛书的话店内可以全程代理海运、空运邮寄,到国内的话,海运大约一个月、空运大约一周左右,运费可以当场支付。例如国内售价近三千元的古镜图录,完美品相的在这里只需不足一千元便可以得到。我们在这里收获了平凡社的经典大作《书道全集》、京都国立博物馆出品的《守屋孝藏蒐集汉镜·隋唐镜图录》《守屋孝藏蒐集方格规矩镜·四神镜图录》等一些资料。
电器店里找古董:三省堂书店(日本文学·趣味)
我们造访了位于三省堂书店大楼4层的古本部。由于“三省堂”是日本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型书店,在这里售卖的古本大多经过重重检定,定价扎实,有点类似北京的“中国书店”。每次来到三省堂,就像进了友都八喜。不过虽说是电器店一般的书店,倘若在这里细心检索,还是能够发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单行本的。花上一两百元,捡到一两本心仪的小书则已是足够庆幸的事了。我们在这里收获了由著名文人画家中川一政担当装帧的限定本《霜蟹》(高浜虚子 著),回国后转赠给了好朋友。
包罗万象的三省堂书店
转角的天鹅绒:矢口书店(映画·演剧·戏曲)
矢口书店创立于1918年,现今店主是矢口哲也先生。他曾经也经营过哲学和经济类的书,上世纪70年代确定了电影戏剧的经营主题。如今,这里真算得上是神保町的“招牌外景”了,早已符号化了的书店,吸引了各路“带帽者”(不买书的人)。对“所谓文艺”一向刻意保持距离的我们,看到这全身散发咖啡香味一般的书店时,仍然会忍不住再三打量。PS:相同主题的还有附近的“小宫山书店”(摄影·电影·戏剧) ,楼上见到有寺山修司的手稿和笔迹出售。
既有电影评论,也有俳优的随笔
抄写历史的夜航船:秦川堂书店(地图·地理·铁道·产业经济)
秦川堂的气氛整肃,店中售卖的书大多不算便宜,但由于明确且专业的定位,秦川堂书店在神保町众多的书店中仍然拥有一席之地,是舆图和地理爱好者的天堂,不过旅行家应该也能在此插旗。店主永森让先生,除了书籍之外,一直拘泥于古地图、明信片、旅行手册等纸品的搜集。这里可以调查到你正在住着的房子有着怎样的过去,也可以窥探银座的产业变迁。不过,还能找到昭和时代某位少女的旅行手帐,经年陈旧的笔记本里贴满了日本全国各地的酒食、温泉、旅券等纪念贴画,如果有考据的癖好,300元算不上贵,可以轻易填去一些颓唐的时光。
秦川堂书店楼下的神保町案内图
店主即是寻书人:丛文阁书店(东亚细亚·民俗·宗教·命运学)
丛文阁书店在大云堂书店的二层,楼下有不起眼的白色导引板。店主是矢岛好夫夫妇,矢岛先生曾在小石川的大亚堂学习,之后自立门户。听说经常有顾客上门拜托矢岛先生寻找资料,也有些欧美的研究者不远万里来到丛文阁。如果恰好找到一些难得的资料,矢岛先生会一丝不苟地说:“这书我找了好几年了。”我们进店的时候,店里没有其他人,矢岛奶奶在安静地看着书。这里有印度、韩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等一切有关东亚的书,中国相关的图书有两面墙,一面是店内尽头的横墙,一面是和横墙居中垂直的分割墙,两面“中国墙”呈T字型,构成了丛文阁书店的骨架。
丛文阁书店永远安安静静
矢岛奶奶的学问一定很厉害
丛文阁书店内的汉学书籍
上一站和下一站之间:泽口书店(小说·趣味·书之书)
泽口书店很小,面宽大概只有两个人并排展臂那么大。值得一提的是书之书,就是专门讲书籍的书。在这里发现了著名书籍旅行家池谷伊佐夫的签名本,欣喜地收入囊中。另外,光顾这家店的话,店主会赠送“无料咖啡券”,可以到楼上领取一杯咖啡,一边品尝一边看书。无论是店铺名称还是书籍风格,泽口书店都像极了一个小小的休息所,一个收容的契机。
充满惊喜的楼梯
典藏版旧海报价格不菲
神保町的海王星:日本书房(语言·文献·文学·古籍)
日本书房创立于1948年,客户主要以学者和大学图书馆为主。它并不在神保町的主街,需要沿白山通往北面水道桥的方向走5分钟,经过一些有趣的书店(猫书店、诚心堂书店、歌留多游戏卡牌店等)就能找到。
猫,生活的全部
日本书房内景
签条风景
这里有一猫一狗两大护书,店内非常安静,我们到店的时候,二位都在休息,只有店主西秋忠男在店里忙活。父子俩穿着围裙,认真地整理书籍目录。夏天的日本书房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的布店,舍不得开灯的老板和勤奋旋转的风扇,90年代初中国沿海小城的记忆碎片。
氍毹分坐与狸奴
大概是要学傻啦
尽护山房万卷书
兰台万卷,都归你管(回到家拍摄的一些「贫瘠收获」)
本次写了八家书店,依次是山本书店、通志堂书店、悠久堂书店、三省堂书店、丛文阁书店、矢口书店、泽口书店和日本书房。有些书店光顾着买,没有存照,例如小宫山书店、东阳堂书店、三茶书房等。在这篇文章中就没有一一写出,只好以待来日。
神保町交通:地铁半藏门线、三天线、新宿线,至神保町站下车
神保町美食:豚大学的修士煎猪肉饭、马子禄牛肉面的拉面、共荣堂的咖喱饭。
虽然已多次造访这条世界第一的中古书店街,然而每一次先生在家回看书店的照片时,总能发现几条“漏网之鱼”——“这本当时怎么就没看到呢!?”“这本没买,因为暂时用不上。但还是希望她在架上多藏些时日,不要碰到识货的主顾才好。”
书虫走进神保町
59赞
文章更新于2018-12-26发布于2018-11-07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
全部评论(16)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