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宽容之城丨Lisboa, cidade da tolerância
在里斯本的市中心,毗邻罗西乌广场,有一块白色的墙壁上用三十四种文字写着:“里斯本,宽容之城”。
翻看到三年前秋日的照片,我站在澳门大学演讲厅的讲台上,参加葡文演讲大赛。那一年的主题是「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而这段文字则是我讲稿的开篇。
前前后后来了葡萄牙三次,这一次终于安定在里斯本这座城市久居。然而无论过了多久又或是换了几个住所,不变的却是习惯在傍晚时分,从无花果广场一直散步到特茹河旁。坐在毗邻海(河)边的商业广场,吹着海风等待那头的太阳缓缓收起她的光芒。直到今天,我依旧能够清晰地记忆起四年前在商业广场的那一个傍晚。
那是我第一次来到欧洲,也是我准备回国前在这座城市的最后一刻。或许是奇怪为什么一个一头黑发黄皮肤的亚洲女孩独自坐在海边许久,有一位葡萄牙老人靠近我身旁,当他得知我也说葡萄牙语的时候显得意外欣喜。简单聊天之后得知,他是一名在莱里亚大学 (Instituto Politécnico de Leiria) 历史学的教授,这几日来里斯本度假顺便探望一下他在里斯本的亲戚。我很意外,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了解竟然不亚于自己。我们谈天说地,聊毛泽东,聊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聊他家养了只非常聪明的猫,聊(葡萄牙)政府的腐败和改革,聊蔓延在世界各地的埃博拉病毒。他问我对 (此处省略两个数字) 事件的理解和对台湾政局的看法,我也问他为什么葡萄牙的狗都长得那么丑,经济差得都恢复不起来。我们不断交换自己对当下的见解,也交流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长处和弊端。即使按照我当时的葡语水平,并不能听懂他所说的很多内容,偶尔这位老人也会穿插几句蹩脚的英文翻译。但作为一个独自行走的异乡人在一个国家和当地的老人聊天是一种很新奇的感受,也勾起了无数未曾有过的好奇和想法。他和我说,这个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他创造了男人女人,黑人白人,创造了国家和文化宗教性格,这样的不同才造就了我们如今所居住的缤纷世界。在他离开之前,他在我的地图上写下了”tolerância(宽容)”这个葡语单词。
里斯本大屠杀纪念碑
宽容,这是一个异国老人在与我分手我之前留下的最后一个词语。情侣们坐在岸边静静地等待日落,没有人大声讲话,除了偶尔听见远处的电车声,只有浪花抚摸沙滩的声音。那一刻,远处的太阳渐渐地落下去,一抹余晖映红了特茹河口的天空,我看到远处四二五大桥的剪影,真的非常漂亮。我将那张地图久久揣在手里,这是我那一次在旅行中所获得到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葡语单词。
“里斯本,宽容之城”,这面被三十四种不同文字写满的白墙,是向一五零六年因为宗教冲突在里斯本被杀害的四千多名犹太人表达的忏悔,表示不同宗教和平相处的愿望。如今每每当我穿越罗西乌广场经过此处,到Martim Moniz购买中国食物,都会看到在它的旁边时常聚集着兜售小物品的非洲裔的葡萄牙人,还有流浪汉、有外国游客、有乞讨者、有街头艺人、有当地居民......各种肤色,各个种族,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均生于斯,长于斯。没有异样的眼光,也没有歧视般的指指点点。这一堵神奇的白墙就好似将里斯本繁荣的市中心与移民聚集区毫无缝隙地衔接起来,而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与这座百年老城散发出古老的气息交汇成一幅幅和谐静谧的画面。
很爱在里斯本这座城市的生活,或许大抵也是因为这个缘由吧。
里斯本大屠杀 Massacre de Lisboa de 1506
1506年里斯本发生一场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4月19日的一个下午,人们在圣多明我教堂为旱情和瘟疫祈祷,教堂内的光反射出蜡烛的光影被误以为那是神迹。其中有一个年轻的犹太新教徒当众指出说那并非神灵,而是烛光反射。从而引起公愤,并导致了犹太人被大面积屠杀。这场大屠杀夺走了多达4000名占当时城市1/4人口的犹太人生命。为了警示后人,如今教堂前立有一块纪念碑。2008年4月23日,广场上又树立了一面白墙,用34种语言写着“里斯本,宽容之城” ,天主教里斯本宗主教也为1506年里斯本大屠杀表示内疚,请求犹太人的宽恕。
26赞
文章更新于2018-10-16发布于2018-10-16